孩子牙龈上如果出现一直消不下去的肿包,通常意味着牙周组织发生了感染性病变——这种情况叫“牙周脓肿”,本质是牙周里形成了局限性的化脓炎症,和口腔内的细菌平衡被打破密切相关。近年来学龄儿童得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家长得格外留意。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 口腔里的“坏细菌”占了上风
口腔里本来有几百种细菌和平相处,可一旦平衡被打破,像变形链球菌这类“坏细菌”就会大量繁殖。它们会抱团形成一层“保护膜”(医学上叫“生物膜”),不容易被牙刷刷掉,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引发牙龈炎症,慢慢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化脓,最终形成肿包。其实大多数牙周感染,都是从这种“细菌抱团”开始的。 - 蛀牙没及时治,炎症扩散了
蛀牙要是不管,会越坏越深——等破坏到牙本质深层时,细菌和毒素会顺着牙本质小管钻进牙髓(牙神经),引发根尖周围的炎症。这种炎症还会进一步扩散到牙周组织,形成“联合性脓肿”。
孩子肿包了,该怎么处理?
急性期在家先这么做
- 好好清洁口腔:可以用0.12%的氯己定含漱液辅助清洁(这个浓度是医生常用的,抗菌效果不错),但连续用别超过一周;也能用生理盐水冲洗肿包周围,就是杀菌力弱一点。
- 缓解肿痛别乱敷:用冰袋裹上毛巾,每次敷15分钟、歇10分钟循环,能减轻肿疼。一定要隔着东西敷,别让冰直接贴皮肤,不然会冻伤!记住:急性发炎时绝对不能热敷,会越敷越肿。
吃药得听医生的
抗生素必须严格按医嘱用,医生会根据孩子的体重、年龄开适合的方案(比如常用的阿莫西林加甲硝唑组合)。按规矩吃的话,消炎比自己乱吃药快很多,而且要注意观察有没有副作用(比如拉肚子、起疹子),千万不能自己加量、减量或者停药。
医生的专业治疗
- 显微根管治疗:用高倍显微镜能精准清理根管里的感染物质,再用超声冲洗把根管洗得更干净;之后会用氢氧化钙药粉,它能持续杀菌,帮着控制根尖区的炎症。
- 牙周系统治疗:包括“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简单说就是把牙龈下面的牙菌斑、牙结石刮干净,再把牙根表面磨光滑,不让细菌再附着。现在还有光动力辅助治疗,能降低治好后复发的风险。
平时怎么预防?
- 刷牙要“到位”:建议用“2+1”清洁法——早晚用电动牙刷刷两次牙,中午用牙缝刷清理后牙的缝隙(后牙容易藏脏东西);定期用菌斑显示剂(药店能买到)看看有没有没刷干净的地方,确保刷到位。
- 甜食别“零散吃”:把含糖食物集中在正餐后吃,这样能利用唾液的冲刷作用,减少酸性物质在牙齿上停留的时间;木糖醇做的零食能防蛀牙,可以当健康零食代替普通糖果。
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
出现以下情况,赶紧带孩子就诊:
- 肿包直径超过2厘米,或者孩子发烧了;
- 牙齿敲着疼(比如用舌头舔、用手碰都疼);
- 脸肿得两边不一样;
- 张不开嘴,没法正常吃饭。
其实规范治疗的话,90%以上的牙齿都能保住,但要是耽误超过两周,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建议每3-6个月带孩子做一次口腔检查,早发现问题早处理——如果早期发现牙周袋深度不超过4毫米,只要做基础治疗就能控制住病变,不用遭大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