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边后槽牙一跳一跳地疼,连半边脸都跟着发胀时,可得警惕——这可能是牙齿根尖区发出的“红色警报”。在口腔医学里,根尖周炎是牙髓感染的最后阶段,它引发的疼痛不是简单的“牙疼”,最新研究发现,三叉神经分支会“交叉敏感”,所以单颗牙的问题才会连累半张脸都难受。
细菌是“罪魁祸首”:龋齿烂穿后的连锁反应
龋齿发展到深龋阶段时,变形链球菌这类细菌会顺着牙本质小管钻进去,形成“生物膜隧道”。等龋齿烂穿了牙本质和牙髓之间的“保护墙”,细菌就会大举入侵,引发不可逆的牙髓炎,最后感染顺着根尖孔“跑”到外面。2023年《国际牙髓病学杂志》研究指出,根尖附近的革兰氏阴性菌会释放内毒素,激活破骨细胞“吃掉”根尖周围的骨头,这个过程会带来剧烈的化学性疼痛。
咬合不对也会疼:慢性创伤的“蝴蝶效应”
现代人很多都有“咬合创伤”的问题——比如有夜磨牙习惯的人,晚上咬合力能达到正常情况的3倍。这种长期的“机械刺激”会让牙周膜变宽,根尖附近的血液循环变差。临床数据显示,大概每4个根尖周炎患者里,就有1个是咬合创伤引起的,这类人通常一嚼东西,某颗牙就会突然刺痛,拍X线片能看到“牙周膜间隙变宽”的典型表现。
治疗不当也可能“中招”:化学刺激的隐形伤害
根管治疗时,如果次氯酸钠冲洗液用多了,可能会引发“化学性根尖周炎”。2022年的口腔材料学研究证实,浓度超过2.5%的次氯酸钠会打乱根尖处生物膜的平衡。另外,含砷的失活剂如果用错了,会灼伤根尖——这种医疗操作不当引起的病例,大概占根尖周炎的3.7%,多发生在基层医疗机构。
牙疼为啥连脸都疼?藏在神经里的“密码”
根尖周围有很多Aδ纤维和C纤维神经末梢,炎症产生的前列腺素E2、缓激肽会让这些神经末梢变得更敏感。通过功能性MRI能看到,持续的牙疼会激活大脑里的岛叶皮层和前扣带回——这就是为啥牙疼时还会烦躁、心情不好。要特别注意:下颌后槽牙的根尖炎症,还可能通过下牙槽神经牵连到耳朵疼。
疼起来别硬扛!黄金72小时要做这些检查
如果出现“自发性跳痛(自己就疼)、冷热刺激更疼、一咬东西就疼”这三个情况,建议72小时内去做这些检查:
- 数字化根尖片:拍个小牙片,看看根尖有没有“黑影”(透射影);
- 三维CBCT:更清楚地看骨头破坏的立体样子;
- 冷热测试:用冷水或热水试试,判断牙髓还有没有活力;
- 叩诊检查:医生用器械敲一敲,找到疼的那颗牙;
- 牙周探诊:用探针检查牙龈下,排除牙周和牙髓一起出问题的情况。
治根尖周炎,现在有“显微法宝”
现在根管治疗已经进入“显微时代”——手术显微镜能放大20倍,看清根管里的细微结构。第一次做根管治疗的话,推荐用镍钛机动器械加超声荡洗,能把根管里的细菌清掉92%。如果是二次治疗的情况,会用MTA生物陶瓷材料补根尖的漏洞。治疗完要做纤维桩加牙冠修复,2023年的研究显示,这样修完的牙,能保留住的概率有89%。
防患于未然:从日常小事守住牙齿健康
预防根尖周炎的核心,就是不让龋齿烂到牙髓。每周用两次含氟牙膏刷牙,能让龋齿发生率降低40%;如果龋齿烂得很深快碰到牙髓了,可以用生物活性材料做间接盖髓,促进牙本质“自我修复”;定期做牙周维护时,要调整咬合,用T-Scan数字化系统把咬合力调均匀——这样能减少咬合创伤的风险。
根尖周炎虽然疼起来“要命”,但只要早发现、早做根管治疗,大多能保住牙齿。最怕的是“拖”——从龋齿拖到牙髓炎,再拖到根尖周炎,最后可能不得不拔牙。所以平时要多关注牙齿:刷好牙、定期查,有龋齿赶紧补,别等疼得脸肿了才去医院。毕竟,牙齿是“用一辈子的”,好好爱护才是最划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