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垢堵塞别乱掏!专业四步法降低耳道损伤风险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0-19 12:43:29 - 阅读时长3分钟 - 1349字
通过解析耵聍栓塞的成因与科学处理方式,提供安全有效的耳道护理方案,帮助读者避免盲目掏耳引发的健康风险,包含外耳道清洁误区、专业处理流程及日常预防策略
耵聍栓塞耳道清洁耳胀痛挖耳误区耳科护理生理盐水冲洗耳道异物老年耳道护理耳屎软化耳道损伤预防
耳垢堵塞别乱掏!专业四步法降低耳道损伤风险

生活中如果经常觉得耳朵胀胀的,或者听力像蒙了层薄纱,说不定是耳道里的耵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屎)堵成块了——医学上叫“耵聍栓塞”。有数据显示,差不多35%的耳部不适问题,都和耵聍异常堆积有关。其实耵聍是耳道的“天然清洁工”,正常情况下会跟着我们说话、吃饭时的下巴运动,自己慢慢掉出来。可如果排出的过程受阻了,耵聍就会越堆越硬,最后把整个耳道堵得严严实实。

为什么会形成耵聍栓塞?

耵聍堵耳朵,主要和这几个原因有关:一是有些人天生耳道比较狭窄,耵聍本来就不容易排出去;二是很多人习惯用棉签掏耳朵,结果反而把耵聍推得更深,越堵越紧;三是老年人的耵聍会变黏稠,流动性差,更容易堆在耳道里;四是有些人是“湿性耵聍”(也就是耳屎比较油),本身就黏糊糊的,更容易粘在耳道壁上。

这些错误做法,别再试了!

很多人耳朵受伤,都是自己瞎处理造成的——有数据说,78%的耳道损伤都和不正确的清洁方式直接相关。比如:用掏耳勺、发卡甚至牙签这类尖锐的东西掏耳朵,很容易划破耳道皮肤,引发感染;自己冲耳朵时,要么水温太烫太凉,要么压力太大,可能会压伤鼓膜;频繁用棉签擦耳道,会破坏里面的正常菌群,反而容易发炎;还有人用酒精、醋或者其他“偏方”滴耳朵,其实会烧伤耳道黏膜,得不偿失。

医生是怎么处理的?

如果耳朵胀、听力闷的情况持续超过2天,一定要去医院找耳鼻喉科医生处理,专业的步骤是这样的:第一步,医生会用耳内镜仔细检查,确定耵聍的硬度、位置,以及有没有合并耳道发炎;第二步,用温的等渗溶液(比如生理盐水)浸泡耵聍,把它泡软——单次浸泡时间不超过15分钟,避免刺激耳道皮肤;第三步,用37℃左右的恒温冲洗液(和体温差不多,不会刺激),调整好喷射的角度和压力,把软化的耵聍冲出来;第四步,如果耵聍太硬,或者位置太深,医生会用专门的耵聍钩,在直视下慢慢分块取出来,绝对不会乱勾;第五步,处理完后,医生可能会给耳道涂一点抗炎的药膏,还会详细教你之后怎么护理耳朵,比如最近别让耳朵进水。

怎么预防耵聍再堵?

想避免耵聍再次堵塞,其实做好日常防护就够了:第一,平时洗澡、洗头时,用干燥的棉花球轻轻堵住外耳口,别让水直接灌进耳道;第二,戴助听器或者耳机的人,每天要擦干净出声口,避免耵聍粘在上面;第三,糖尿病患者因为免疫力较低,要多注意耳朵有没有红肿、流脓,一旦发现异常赶紧找医生;第四,喜欢游泳的人,一定要戴定制的防水耳塞,游完之后及时用干棉签轻轻沾一下外耳,把里面的水擦干。

这些人要特别注意!

还有几类人群,需要更针对性的护理:小朋友怕看医生,家长可以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比如“我们一起看看耳朵里有没有小火车”,让孩子放松配合检查;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监测耳道的微环境,因为高血糖会让耳道更容易感染;游泳爱好者游完之后,一定要做耳道干燥护理,比如用吹风机调至冷风档,轻轻吹一下外耳;长期戴耳机(尤其是入耳式)的人,最好每3个月去医院做一次耳道评估,避免耵聍被耳机推得更深。

总的来说,耵聍栓塞是一种很常见的耳部问题,既不用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最关键的是记住:耳朵不舒服时,千万不要自己瞎掏、瞎冲,第一时间找专业医生处理;平时做好日常护理,别破坏耳道的天然防御机制。只要做到这两点,就能让你的耳道保持通畅,远离耵聍堵塞的困扰啦!

大健康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