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是耳鼻喉科很常见的病,发病率会随季节变化,夏天来看病的人特别多,主要表现就是耳道红肿、一碰就疼,还有分泌物。它的发生和耳道皮肤的屏障功能关系很大——正常情况下,耳道皮肤表面有一层脂质层,能挡住病菌入侵。
三大主要致病因素
- 机械性损伤
日常用棉签、挖耳勺这些工具掏耳朵,很容易弄伤耳道皮肤。有临床案例发现,经常掏耳朵的人,耳道皮肤受伤的概率比普通人高65%。其实耳道能自己清洁,平时只要定期轻轻擦一下外耳道就行,不用老掏。 - 水源性感染
公共泳池、浴场里的铜绿假单胞菌等病菌,会通过耳道钻进去。研究发现,游泳的人得外耳道炎的风险比不游泳的高2倍多。建议游泳时戴硅胶耳塞挡住脏水,游完用无菌棉球轻轻擦干外耳道。 - 温湿环境促菌
高温高湿的环境会打破耳道里的菌群平衡。连续戴电子设备超过4小时的人,耳道菌群失调的概率会高37%。每天要间歇性摘下助听设备,用吹风机冷风档吹一吹耳道,保持干燥。
科学护理要点
清洁:别过度,要适度
过度清洁会破坏耳道里的正常菌群。建议洗澡时用流动温水冲一下外耳道就行,千万不要用尖锐的东西往耳道里掏。
干燥:抑制病菌的关键
保持耳道干燥能有效阻止病菌繁殖。洗澡或洗头后,用吸水性好的纸巾轻轻压一下耳道口,或者用吹风机冷风档吹一吹——研究发现这样做能让细菌附着的概率降低40%。
保湿:每周1-2次刚好
可以定期用医用级甘油制剂给耳道保湿,每周1-2次就行。用之前一定要把双手洗干净,滴管口别碰到皮肤,避免交叉感染。
该怎么就诊?
先识别症状
典型症状是耳道又肿又疼,还有分泌物,嚼东西的时候疼得更厉害。要和中耳炎区分开——中耳炎通常会发烧,听力也会有变化。
尽快找专科医生
出现症状要及时去耳鼻喉科,医生用耳内镜能清楚看到耳道皮肤的情况,还会用显微器械清理分泌物,千万别自己随便用药,不然可能掩盖病情。
治疗要规范
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选合适的药,常见的有抗生素或抗真菌滴耳液,配合局部热敷能帮炎症消退——按规范治疗的话,85%的人症状能缓解。
治疗后要随访
治疗期间一定要避免耳道进水,建议每周去复查一次。如果出现发烧、脸肿这些全身症状,得立刻去医院,排查有没有颅外并发症。
特殊人群要更注意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的人,更容易得慢性、老不好的感染。建议每三个月检查一次耳道情况,平时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一下就行。用电子设备的人,每天要用75%酒精棉片擦一擦接触耳朵的部位,预防交叉感染。
外耳道炎虽然常见,但老反复发作可能会导致耳道变窄、传导性听力下降。只要学会科学护理,再加上规范治疗,就能很好地保护耳朵健康。如果耳朵一直不舒服,一定要及时找耳鼻喉科医生帮忙,别自己瞎处理,耽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