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突然肚子一阵一阵剧烈绞痛,还频繁跑厕所排便,大概率是急性肠胃炎找上你了。这种病大多是吃了带病菌的食物引发的消化道急性炎症,会让消化系统功能乱套,得及时用科学方法应对。
基础应对策略
- 体位与休息
肚子疼的时候,建议平躺着把膝盖弯起来,能缓解肚子肌肉的紧张。房间温度保持在22-25℃左右,用薄棉毯盖着保暖就行。别做剧烈运动,减少肠道的负担。 - 补液要及时
拉肚子会流失水分和电解质,优先选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液。家里要是没有,也可以调点基础电解质水(具体配比最好问医生),每次小口喝50-100ml,隔10分钟再喝,避免喝太快诱发呕吐。 - 循序渐进恢复饮食
发病48小时后,试着吃点好消化的低渣食物。第一阶段选烤碳水化合物,比如去边吐司、苏打饼干,一天别超过150g;接下来加白米粥、土豆泥这类蒸煮的淀粉类食物,别吃油炸或烘焙的。还要注意乳糖不耐受,至少3天别碰乳制品。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像蒙脱石散这类能吸附肠道有害物质的药物,得在餐前1小时空腹吃,但具体用量要听医生的。益生菌最好和抗生素隔开一段时间用,选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复合菌种的就行。抗生素必须医生确诊是细菌感染后才能用,不能自己乱服。
学会监测症状
可以分三级判断情况:
- 稳定状态:体温≤38℃,每小时尿量>30ml,意识清醒;
- 潜在风险:一直恶心、皮肤捏起来回弹慢、心跳超过100次/分钟;
- 紧急情况:大便有肉眼可见的血、收缩压<90mmHg(量血压时高压不到90)、意识模糊,得立刻送急诊。
常见误区要避开
误区一:“完全禁食能让肠道休息”
事实:适量吃低渣食物能促进肠道修复,完全不吃超过24小时反而会延缓康复。
误区二:“一拉肚子就用止泻药”
警示:腹泻初期用止泻药可能把毒素堵在体内,前24小时最好别用。
误区三:“喝姜汤能杀病菌”
真相:姜里的姜酚对肠道病菌没抑制作用,热姜汤还可能刺激胃黏膜。
特殊人群要重点照顾
孕妇要监测宫缩频率,每小时数一次胎动;糖尿病患者每2小时测一次血糖,防止酮症酸中毒;老人要是有口干、尿少的情况,在家照顾的同时赶紧找医生;小朋友要注意前囟有没有凹陷、哭时有没有眼泪,体重下降超过5%得及时送医。
预防才是关键
处理食物记住五点:生熟分开、冷藏温度<4℃、烹饪中心温度达75℃以上、熟食放不超过2小时、水果蔬菜彻底洗干净。外出吃饭选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店,别吃生的鱼、虾等动物性食物。
总的来说,急性肠胃炎虽然常见,但应对得当大多能快速恢复。关键是避开误区、选对方法,尤其是老人、孩子、孕妇等特殊人群更要小心。平时做好饮食卫生,能大大降低得病的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