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寄生虫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肠道问题,可能导致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不适,甚至引发肠梗阻等并发症。了解它的致病原理、识别感染信号、掌握科学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
为什么肠道寄生虫会让人生病?
肠道寄生虫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伤害身体:一是机械性损伤——像蛔虫这类蠕虫,数量多了会缠成虫团阻塞肠道,它们的附着结构还会刮伤肠黏膜,引发绞痛;二是毒素作用——有些原虫会分泌代谢产物,加快肠道蠕动,导致水样腹泻;三是免疫反应——我们的免疫系统识别到寄生虫这个“外来物”后,会引发炎症,反而加重肠道损伤。此外,肠道里的有益菌如果减少,对寄生虫的抵抗能力也会下降,这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怎么发现是不是肠道寄生虫感染?
感染后的典型表现是脐周阵发性绞痛(每次持续5-15分钟),每天3-5次水样腹泻,部分人还会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还有几个特殊信号要警惕:比如夜间肛周瘙痒(常见于蛲虫)、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营养不良(比如儿童生长发育缓慢)。和普通胃肠炎的区别在于,寄生虫感染的症状持续时间更长,而且用普通抗感染药不管用。
要确诊,首先得看有没有接触过可疑污染源——比如吃了没洗干净的蔬菜、生肉,或者接触过宠物的粪便。疑似病例需要连续三天做粪便检查,用改良醛醚离心法能提高虫卵的检出率;分子诊断技术还能通过检测基因序列,快速鉴别13种常见寄生虫。
得了肠道寄生虫怎么治?
治疗以广谱抗寄生虫药物为主,具体疗程根据虫种调整。同时要配合辅助治疗:比如用益生菌重建肠道菌群平衡;脱水时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如果出现肠梗阻等重症,需要综合治疗。
孕妇、哺乳期女性和2岁以下儿童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自行服药。治疗后要定期复查,评估疗效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怎么防肠道寄生虫感染?
预防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 饮食卫生:蔬菜要充分浸泡清洗(建议用清水泡15分钟以上),肉类要加热至中心温度75℃以上(确保彻底煮熟,别吃半生肉);
- 饮水安全:避免直接喝未经处理的河水、井水、山泉水,最好安装符合标准的净水器;
- 接触防护:处理宠物、从事农业活动或接触生肉后,要用抗菌洗手液认真洗手(搓揉20秒以上);
家庭防护还要注意:每周用55℃以上的热水清洗床单、被罩等寝具,宠物要定期规范驱虫;集体供餐单位要建立食材溯源制度,加强生鲜蔬菜的检测管理。
这些误区要避开
误区一——城市居民感染风险低?实际上,现在城市病例占比已接近50%,主要传播源是进口生鲜食品(如进口水果、生鱼片)和宠物传播;
误区二——无症状就不用治疗?研究发现,有些感染者虽然没有症状,但仍会排出虫卵,具有传染性,而且虫卵排出能持续数月;
误区三——只靠药物治疗就行?环境中的虫卵抵抗力很强,比如沾在家具、衣物上的虫卵,需要同步进行环境消杀(如用含氯消毒液擦拭表面),否则容易再次感染。
如果要去东南亚、非洲等寄生虫病高发地区旅行,归国后建议做一次寄生虫专项筛查,早发现早处理。
肠道寄生虫感染并不是“农村专利”,城市里的进口生鲜、宠物接触都可能带来风险。只要我们了解它的致病机制,能识别感染信号,及时规范治疗,再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安全、个人防护这些细节,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尤其要避开认知误区——别忽视无症状感染的传染性,别只吃药不消毒环境,别小看城市里的感染可能。平时多注意生活细节,比如蔬菜洗干净、肉煮透、摸宠物后洗手,就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肠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