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手术是常见的腹部手术,但术后不少人会遇到消化问题,比如吃油腻食物后拉肚子、腹胀、排便不规律等。这些问题主要和胆汁代谢改变、肠道微生态失衡、胃肠动力紊乱有关,接下来我们详细说说原因,以及如何应对。
胆汁代谢改变影响脂肪消化
胆囊本来能储存和浓缩胆汁,吃饭时按时释放胆汁帮脂肪分解。切了胆囊后,胆汁变成持续少量分泌,会带来三个变化:一是脂肪分解能力下降30%-40%,没分解的脂肪跑到结肠,容易引起腹泻;二是胆汁里的酸盐浓度忽高忽低,影响胰脂肪酶(帮脂肪消化的酶)的活性;三是基础胆汁流量变多,打乱肠道运动的节奏。所以吃高脂食物时,脂肪不容易吸收,容易不舒服。
肠道菌群失衡的两个原因
手术创伤和围手术期用的药会改变肠道菌群:一方面,胆汁酸环境变了,导致有益的厌氧菌(比如双歧杆菌)变少,有害的大肠杆菌相对变多;另一方面,持续的胆汁流会抑制能产生丁酸(保护肠道的物质)的细菌。研究显示,术后3个月内菌群多样性平均下降0.8-1.2,菌群乱了会让碳水化合物发酵异常,产生更多气体,引起腹胀。
胃肠动力乱了和神经信号有关
术后胃肠动力会出现矛盾的问题:65%的人会出现胃上部排空变慢,同时结肠运送食物残渣的时间波动比术前大2倍多。这是因为:负责传递胃肠信号的迷走神经受伤了;肠道和大脑之间的信号传递变了;胆汁流改变让肠道里分泌信号物质的细胞工作不正常。检查发现,餐后结肠的压力波幅度降低40%,但强力推进的收缩波频率增加,所以有的地方动得慢,有的地方动得快,导致排便不规律。
多维度干预帮恢复
- 调整饮食:吃低脂均衡的食物,脂肪提供的热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每天加15-20克抗性淀粉(比如燕麦、红薯里的)。研究显示,这样吃能让氢呼气试验值(反映肠道发酵情况)降低58%。推荐每天吃50克优质蛋白(鸡蛋、鱼、瘦肉)、14克可溶性纤维(苹果、香蕉、燕麦)、2克ω-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
- 调节肠道菌群:吃含有双歧杆菌(比如乳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比如嗜酸乳杆菌)的复合益生菌,每天总活菌数至少100亿,再搭配菊粉之类的益生元(每天8克)。连续用8周,能让粪便里的短链脂肪酸(保护肠道的物质)浓度增加23%。
- 运动帮动力恢复:餐后做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说话有点喘但能继续说的强度),每次20分钟。研究显示,这样能让胃肠运送时间的波动降低35%,改善肠道神经的自主节奏。
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有以下情况,一定要立即找医生:
- 一直拉水样便还发烧(可能是感染性肠炎);
- 72小时内肚子越来越大,周长增加超过8厘米;
- 放屁的时候还吐胆汁样的东西(可能是不全性肠梗阻);
- 晚上疼得醒过来,敲肚子有鼓音;
- 6个月内体重掉了10%以上。
胆囊术后的消化问题不是不治之症,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适当运动,大部分人(约82%)在3-6个月内能慢慢适应。但如果出现上述警示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平时也要定期随访,比如出院后2、6、12周查营养指标(比如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和肠道症状评分,循序渐进调整,给消化系统足够的时间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