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有一层类似“保护盾”的防御体系,当这层“盾”受损时,胃酸和消化酶就会“误伤”胃黏膜,引发炎症。据统计,我国慢性胃炎患病率约为23.4%,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得胃炎的风险是没感染者的3-6倍。现在不少人饮食不规律、压力大,胃炎越来越“偏爱”年轻人。
主要致病因素分析
微生物因素
幽门螺杆菌是引发胃炎的“主犯”,它产生的尿素酶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我国自然人群中,44%-66%的人都感染过这种菌,主要通过共用餐具、口对口喂食(口-口)或者接触被粪便污染的食物、水(粪-口)传播。国际上的研究一致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很密切。
饮食损伤
每天吃盐超过5克,会让胃黏膜肿起来;每天喝超过20克酒精(大概相当于1两白酒或2瓶啤酒),胃黏膜受损的风险会翻2倍多。碳酸饮料、浓茶这类刺激性饮品,会削弱胃黏膜的保护能力。还有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常见的退烧药、止痛药),一年吃超过90天的话,70%的人会出现胃黏膜损伤。
精神心理影响
压力大的时候,身体会分泌更多皮质醇,抑制胃黏膜分泌保护黏液。长期焦虑的人,胃酸分泌比普通人多近30%;睡不好觉的人(比如经常失眠、多梦),胃黏膜修复速度会慢40%。
临床症状识别
胃炎的典型表现有这些:
- 吃完饭经常觉得上肚子胀,一周超过3次,持续2周以上;
- 心口窝(剑突下)一直隐隐作痛,疼痛和胃酸分泌的规律有关(比如空腹或饭后更明显);
- 吃完饭后20到45分钟,会有反胃的感觉;
- 没胃口,连味觉都变了(比如吃什么都不香);
- 胃里的东西反到食道里,胸口后面有烧乎乎的感觉。
综合治疗方案
营养支持策略
饮食上要注意这几点:
- 吃的东西温度要合适,最好在38-42℃之间(这个温度胃黏膜最能接受);
- 急性发作期吃半流质食物(比如小米粥、南瓜羹),慢慢再换成软一点的饭;
- 每口饭嚼15-20下再咽,吃完后不要立刻躺着,保持半坐(30度左右)1小时;
- 推荐吃山药粥(里面的黏蛋白能保护胃黏膜)、清蒸鱼(脂肪少,好消化)。
药物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主要围绕这几个方向:
- 抑酸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PI)能让胃里的酸度保持在合适范围(pH4-6),持续12小时左右;
- 黏膜保护:含铋剂的药物能在胃黏膜上形成一层5-10微米厚的保护膜,粘得很牢;
- 根除幽门螺杆菌:常用四联疗法(PPI+铋剂+两种抗生素),连吃14天,根除率能到90%左右;
- 调节胃动力:促胃肠动力药能让胃排空的速度快20%多。
根除治疗指征
如果有下面任意一种情况,建议去查幽门螺杆菌:
- 消化不良(比如胀、痛、反酸)持续2个月以上;
- 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胃癌病史;
- 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退烧药、止痛药);
- 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比如没失血但贫血)。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上做好这些能帮胃“养回来”:
- 戒烟:戒烟后,胃黏膜的血流量会增加近20%,有利于修复;
- 压力管理:比如正念冥想,能让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下降20%左右;
- 睡好觉:尽量在22点到2点之间睡深睡眠,保证超过3小时。
就诊指征判断
如果有下面这些“危险信号”,赶紧去医院:
- 症状(比如胀、痛、反酸)持续超过2周;
- 6个月内体重掉了5公斤以上;
- 拉黑便或者呕吐带血;
- 吞咽困难(比如咽东西费劲)持续超过10天。
预防保健措施
预防胃炎要做好这几点:
- 餐具消毒:用开水煮5分钟,能杀死幽门螺杆菌;
- 定期筛查:35岁以上的人,每2年做一次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
- 长期吃药的人:如果需要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可联合用PPI保护胃;
- 缓解压力:嚼木糖醇口香糖能促进唾液分泌,增加30%左右,唾液能中和胃酸。
胃炎的管理要跟着“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流程走。研究发现,综合干预能让症状缓解率达到89%,复发风险降低一半多。建议大家建个健康档案,定期查胃功能(比如测胃蛋白酶原I/II的比值),早发现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