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治疗期间突然发烧,是很多患者都会遇到的“糟心事”,难免会担心是不是病情加重了。其实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身体的免疫反应、药物的影响,或者又感染了其他病菌,咱们慢慢说清楚。
免疫反应:身体在“主动抗敌”的自然表现
当诺如病毒、大肠杆菌这些肠胃炎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会立刻开启防御模式:释放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物质。这些物质会“通知”大脑里的体温调节中枢:“现在需要升温帮着杀毒!”于是体温就会升高——这其实是身体清除病菌的正常过程。临床上大概每3个肠胃炎患者里,就有1个会在治疗初期出现这种“免疫源性发热”,通常还会伴随白细胞升高(说明免疫细胞在“加班干活”)。像诺如病毒这类常见的肠胃炎病菌,更容易引发这种发热。
药物热:特殊体质对药物的“异常反应”
还有一小部分患者(每100个里大概0.5到5个)会因为药物出现发烧,特点是烧得比较高,而且吃普通退烧药效果不好。有些抗菌药可能会刺激体温调节中心,或者引起过敏反应,导致体温升高。如果发烧的同时还长皮疹、关节疼,就得警惕是不是药物的问题了——一般停药24到48小时,烧就会慢慢退下去。
继发感染:免疫力下降招来的“额外麻烦”
肠胃炎期间身体免疫力会变弱,就像“城门没关好”,容易让其他病菌趁虚而入。比如住院的患者里,大概每8个就有1个会并发呼吸道感染(比如咳嗽、肺炎);还有打针的地方如果没消好毒,也可能局部红肿、发烧。这种情况的信号很明显:要么新出现咳嗽、喉咙痛,要么原来的拉肚子更严重了。
发烧了怎么盯?记住“三个维度”
想把发烧情况摸清楚,其实就做三件事:
- 记时间:什么时候开始发烧、烧了多久、最高烧到多少度;
- 看症状:有没有打寒战、脑子昏不昏、呼吸是不是变急了;
- 测数据:每天固定早中晚测三次体温,把温度画成曲线,看变化趋势。
要是出现这几种情况,别犹豫赶紧去医院:① 烧到39℃以上,连续24小时都不退;② 意识模糊、抽风;③ 原来的症状变重,或者新出现胸痛、呕吐更厉害这些问题。
去医院前,先整理好“发烧档案”
提前把这些信息写下来,能帮医生更快找到原因:① 体温变化曲线(比如1号早上8点38.5℃、下午2点39℃);② 最近吃的所有药(包括自己买的退烧药、止泻药);③ 最近的饮食(比如有没有吃冰饮、外卖);④ 拉肚子的样子(比如有没有带血、是不是像水一样)。
有数据显示,认真记这些的患者,医生平均能早4个多小时确诊——毕竟清楚的记录能帮医生快速区分是免疫反应、药物问题,还是又感染了其他病菌。
肠胃炎治疗期间发烧不用太慌,但也不能大意。先按上面的方法监测和记录,要是有严重情况赶紧去医院。说到底,发烧是身体的“信号弹”,搞清楚原因才能精准应对,好得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