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是消化科门诊最常见的慢性胃病之一,大概每10个胃炎患者里有6-7个是这种情况。虽然发病率高,但大部分属于良性病变,不过很多患者会担心自己会不会出现便血这类严重表现。
胃黏膜为什么很少出血?
胃黏膜就像胃壁的“保护外套”,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损伤一般只在这层“外套”的表层(不超过1/3厚度),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或小糜烂。胃里的血管藏在黏膜下层,正常情况下和表面有段“安全距离”,不会轻易破裂。
胃本身还有三道“防护盾”帮着防出血:一是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就像给胃黏膜涂了层“保护膜”,能中和胃酸;二是胃黏膜细胞更新快,每天能新长很多细胞,修复速度大概每小时1-3微米;三是局部血液循环好,能维持胃黏膜的营养和稳定。有了这三道盾,单纯的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很少会引发明显出血。
哪些情况会增加出血风险?
不过如果遇到下面这些情况,可能会突破“防护盾”:
- 胃镜下看糜烂面积超过胃角部位5平方厘米(大概小指甲盖大小);
- 合并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反复反流会持续破坏黏膜屏障;
-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它会破坏黏膜的完整性;
- 长期吃布洛芬这类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会影响黏膜修复。
这时候胃黏膜的损伤可能会碰到下层的血管,血液和胃酸反应后会变成黑色的硫化铁,大便就会像沥青那样黑亮(柏油样黑便);如果出血量多(一天超过1000毫升),还会出现暗红色血便。
便血不一定是胃病引起的,要先鉴别
临床数据显示,有38%的胃炎患者会把其他原因的便血当成胃病导致的,需要重点区分这几类情况:
- 下消化道问题:最常见的是痔疮(占便血病例的42%)、肛裂、结肠息肉;
- 全身性疾病:比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这类凝血功能不好的病;
- 饮食干扰:吃了动物血、火龙果、甜菜根等食物,也会让大便变色。
特别要注意的是,40岁以上的人如果出现便血,要先排除结直肠肿瘤等恶性病变,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胶囊内镜或结肠镜检查,必要时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
出现可疑便血该怎么办?
如果怀疑自己有便血,建议按以下步骤处理:
- 观察症状:连续3天记录大便的颜色、次数,注意有没有伴随头晕、心慌、血压下降(比如站起来就晕)等情况;
- 调整饮食:急性期吃低渣食物(比如米粥、面条、馒头),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 及时检查:优先选择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必要时完善凝血功能检测。
如果出现这些危险情况,要立即去急诊:
- 呕血(或呕吐物像咖啡渣样);
- 24小时内黑便超过5次;
- 血红蛋白下降超过20g/L,或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比如躺着起来时突然头晕)。
长期怎么预防复发?
要想避免胃炎伴糜烂复发,得从多方面注意:
-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测阳性,遵医嘱完成规范的根除治疗;
- 规范用药:必须吃止痛药(如布洛芬)时,要提前和医生说自己有胃病,联合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 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餐后别马上平卧;
- 记录饮食:建个饮食日记,找出自己吃了会不舒服的食物(比如有些人吃辣、喝咖啡会犯病);
- 定期复查:重度糜烂的患者建议每6个月复查一次胃镜。
最后要提醒的是,胃黏膜修复是个动态过程,大部分轻度糜烂只要规范治疗,4-8周就能愈合。大家不用过度焦虑,但也不能忽视定期复查——早发现、早处理潜在问题,才能真正护好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