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突然拉水样便、呕吐没消化的食物,大多是胃肠功能出了问题。这其实和肠黏膜屏障受损后释放的炎症因子有关——这些因子会加快肠道蠕动,让排便次数明显变多。
急性胃肠炎的三大常见诱因
病原体感染是最主要的原因。比如诺如病毒特别“耐造”,低温下能活很久,只要10个病毒颗粒就可能让人发病;还有些致病性大肠杆菌会分泌毒素,破坏肠道里的肠绒毛,影响营养吸收。
饮食不当也常引发问题。比如一次性吃太多辣的,胃排空时间会比平时慢1/3,没消化的食物残渣可能刺激身体吐出来;喝冷饮会让胃黏膜血管收缩,消化酶分泌变少,也容易导致胃肠不适。
机体防御能力减弱同样不能忽视。长期熬夜会让肠道里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明显减少——这是保护肠道黏膜的“免疫卫士”,少了之后,肠道抗病菌的能力就弱了;肚子受凉的话,肠系膜血管会收缩,影响肠道血液供应,导致肠道蠕动乱掉。
症状应对的关键措施
首先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口服补液盐很重要,一般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喝10毫升左右,总的量差不多是平时喝水量的3倍。急性发作的时候,先别吃固体食物,停8小时左右,能少量多次喝米汤这类流质——里面的淀粉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肠黏膜。
用药要注意规范:蒙脱石散要空腹吃,能在肠胃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罩,但得和益生菌隔开2小时用,不然会影响效果。如果吐超过6小时还没好,要赶紧去查电解质,避免出现心律失常之类的并发症。
需要及时就医的临床指征
如果有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发烧超过39℃,可能合并细菌感染;每小时尿量不到20毫升,说明脱水很严重;吐的东西有胆汁(黄绿色)或血,可能是消化道受伤了;意识模糊、没精神,可能是大脑供血不足;小婴儿前囟(头顶软软的地方)凹下去,是脱水的明显信号。临床数据显示,及时就医能大大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日常预防要注意这些细节
处理生熟食物要分开案板,比如红色切生的,绿色切熟的;海鲜、贝类一定要彻底煮熟。家里消毒可以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泡30分钟再冲干净。平时规律运动能提高肠道的免疫力,相当于给肠道加了层“天然防护墙”。
胃肠出现这些症状,是身体在发出“警报”。只要了解发病原因,学会正确处理,就能应对突发的胃肠不适。但要记住,不管用什么药都得听医生的,特殊人群(比如老人、小孩、孕妇)如果症状一直不好,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