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修复的复杂程度,和牙齿损伤的轻重直接挂钩——牙坏得越轻,治疗越简单;坏得越重,步骤越多、耗时越长,甚至需要多次复诊。
如果蛀牙只局限在牙齿表面的釉质,或者刚伤到浅层牙本质(也就是“浅龋”),治疗其实很轻松:平均25分钟就能完成,成功率高达95%。这时候龋洞形状规则,医生用高速工具把腐坏的牙体磨掉后,选对应材料填上就行——玻璃离子能慢慢释放氟,适合牙龈边缘这种容易沾口水的潮湿区域;银汞合金抗压能力强,特别适合后牙咬东西的咬合面;复合树脂颜色稳定,能保持5年以上和真牙接近,是前牙美观修复的首选。
要是蛀牙累及两个以上牙面,形成“复杂洞型”,治疗难度就明显增加了。医生会把洞型修整成“又稳又结实”的形状(既要固定材料,又要保护剩余牙体)。填材料时得用“分层充填法”:每层只填0.5毫米厚的复合树脂,用蓝光照20秒让它固化,这样能把材料的收缩率控制在1.5%以下——这么做能让材料和牙体贴得更紧,边缘漏缝隙的概率降到3%。但时间会拉长到60-90分钟。
如果蛀牙已经穿破牙本质碰到牙髓(牙神经),治疗复杂度会“跳级”。这时候得用显微根管治疗:显微镜能把根管口放大25倍,看得清清楚楚,再配合超声工具清理细到0.1毫米的分支根管;之后用“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填根管,能让填充的密合度提升40%。这种治疗通常要2-3次复诊,总耗时超过3小时,而且修完必须做个全冠套起来——不然牙齿失去神经营养,会变脆容易劈裂。
千万不要拖!有数据显示,及时处理浅龋的话,10年后这颗牙的留存率能到92%;但如果拖到牙神经发炎(牙髓炎),留存率直接降到68%。所以一旦出现冷热刺激痛、吃东西塞牙这些信号,赶紧去做口腔检查。现在还有数字化口内扫描仪,3分钟就能生成牙齿的3D模型,医生看了能更精准地定治疗方案。
治疗后的维护同样关键。首先,补过或做过根管的牙,别用它咬核桃、硬骨头这类硬度超过300HV的东西——容易把修复材料崩掉或牙齿咬裂;其次,定期用菌斑显示剂看看有没有没刷干净的地方,每6个月去做一次专业洁治(洗牙),能让继发龋的概率降低55%;最后,一定要选有口腔专科资质的医疗机构——他们的设备达标率、无菌操作规范执行率都比普通诊所高,治疗更有保障。
总之,牙齿修复的核心是“早发现、早治疗”,坏得越轻越省心;治疗后好好维护,才能让修复后的牙齿用得更久。平时多注意牙齿的异常信号,定期检查,选对机构,才能把牙真正保护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