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之一,发展过程呈现缓慢加重的特点。据流行病学调查,成年人中未治疗的龋齿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说明很多人对牙齿问题的认知存在明显误区。今天我们从龋齿的发病机制入手,结合临床指南,为大家解析科学护牙的方法。
龋齿发展的几个阶段
龋齿的恶化分阶段进行,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和应对重点:
- 早期脱矿期:牙釉质表面的微小晶体开始被破坏,牙齿上会出现白垩色斑点(类似墙上掉粉的样子)。这个阶段通过专业氟化物治疗能让牙齿重新“变硬”(再矿化),研究发现含氟凝胶联合羟基磷灰石制剂,能让早期龋坏逆转的概率达到75%-85%。
- 牙本质受影响期:龋坏扩展到牙本质浅层,会形成肉眼可见的小龋洞。此时牙齿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会短暂敏感,及时补牙(窝洞预备加充填)能阻止病变加深,临床数据显示这个阶段治疗成功率达88%。
- 接近牙髓期:龋蚀快碰到牙髓(牙齿内部的神经血管)时,可能引发不可逆牙髓炎(比如剧烈牙痛)。这个阶段需用间接盖髓技术加分层垫底,规范治疗后保住牙髓的概率能维持在70%以上。
补牙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补牙是修复牙齿缺损的主要方法,对牙齿健康有3重关键意义:
- 恢复咀嚼功能:新型纳米复合树脂的抗压强度达280-350MPa,补完牙后咀嚼效率能提升28%-35%,吃饭更有力。
- 控制感染:显微技术配合化学机械去腐,能把窝洞残留细菌量降到10³ CFU/mL以下,大幅减少“补了又烂”(继发龋)的风险。
- 预防进一步龋坏:补牙能恢复牙齿正常形态,减少菌斑堆积的“死角”,临床观察显示邻面龋(牙齿相邻面的蛀牙)发生率下降42%。
关于龋齿的常见误区,你中了几个?
用研究数据澄清大家常有的错误认知:
- “小龋洞不用管,等变大再治”:跟踪研究显示,直径<1mm的浅龋,12个月内发展成中龋的概率达61.3%(95%置信区间57.2-65.4),小蛀牙拖下去只会更严重。
- “补牙材料越贵,效果越好”:系统评价发现,前牙瓷嵌体与后牙复合树脂的5年存留率没有明显差别(p>0.05),选对材料比选贵的更重要。
- “补完牙就万事大吉”:术后维护直接影响补牙寿命,规范清洁(比如用牙线、定期洗牙)的人,继发龋发生率比不维护的低58%。
- “补牙肯定很疼”:现代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让98.2%的患者术中疼痛评分(VAS,0分不疼、10分最疼)≤3分,大部分人都能承受。
- “补完牙立刻能吃硬东西”:建议术后2小时内别用补的牙咀嚼,24小时内避免咬硬食,这样材料固化度能提升到92%以上,更耐用。
在家怎么护牙?循证有效的方法来了
根据临床研究,在家做好这4点能有效防蛀牙:
- 正确刷牙:用改良Bass法(牙刷毛斜45度放在牙龈与牙齿交界处,小幅度震颤后再刷),配合含氟牙膏(1450ppm氟),能比普通刷牙多清除40%牙菌斑。
- 用对辅助工具:牙间刷(刷牙齿缝隙)加电动牙刷,比手动刷牙多清除23%的邻面菌斑(牙齿相邻面的脏东西)。
- 化学防龋:每周用2次氯己定凝胶涂在牙齿上,能让“容易蛀牙”的指标降低65%,适合龋病活跃的人。
- 管好嘴:把甜食集中在1段时间吃(比如下午3点吃蛋糕,别分好几次),吃完嚼木糖醇口香糖,能让唾液pH值稳定时间延长40分钟(pH值高可抑制蛀牙菌生长)。
医生是怎么决定治疗方案的?
医生会根据蛀牙深度,选不同的治疗方法:
- 早期釉质龋(白垩斑、没洞):不用磨牙,做非创伤性再矿化治疗(比如专业涂氟2.26%氟化物清漆+饮食指导),让牙齿自己“修复”。
- 浅中龋(有小洞、没到牙髓):微创磨掉坏牙体,用分层填充法补树脂,尽量保留健康牙齿。
- 深龋快到牙髓:分步去腐(第一次去部分腐质,等敏感缓解后再去剩余的),用氢氧化钙间接盖髓(保护牙髓),6周后完成最终填充。
- 继发龋(补过的地方又烂了):用显微超声精准去掉坏组织,激光消毒后重新填充,避免磨太多健康牙。
总之,龋齿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从早期白垩斑到后来的大洞、牙髓炎,早发现早治疗能避免更痛苦、更花钱的后果。了解正确的护牙知识,做好家庭护理,配合医生的分级治疗,才能真正保护好牙齿,避免“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