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刚喂完奶躺下,突然感觉天旋地转——这是很多哺乳期妈妈都经历过的“惊悚瞬间”。有研究显示,产后一年内女性得耳石症的概率比平时高不少,激素波动加上带娃的疲惫,成了诱发眩晕的双重风险。这种病学名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其实和内耳里负责平衡的“小零件”息息相关。
耳石为啥会“作乱”?
内耳里有两个叫球囊和椭圆囊的结构,上面黏着好多碳酸钙结晶——也就是“耳石”,它们本来老老实实地待着,帮我们感知身体的平衡状态。但产后雌激素突然下降,会让耳石的黏附力变弱;加上哺乳期催乳素升高,可能加速耳石脱落。掉下来的耳石在半规管里漂来漂去,干扰了前庭神经的信号传递,大脑接收到“混乱的空间信息”,自然就会天旋地转。
除了耳石症,还有两个“帮凶”
新妈妈们要注意,除了耳石症这个“主因”,还有两个因素可能诱发眩晕:一是能量不够——晚上频繁喂奶导致能量消耗大,血糖降低会影响前庭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循环不好——换姿势时血压调节变慢,再加上产后缺铁性贫血,前庭部位的供血会更差。
怎么快速识别眩晕类型?
遇到突然眩晕,试试“3个观察法”:第一,记方向——晕的时候是往左边转还是右边转;第二,看时长——耳石症的晕一般不超过1分钟;第三,算间隔——位置性眩晕不发作时,完全没有不舒服。如果还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得排查梅尼埃病,建议在眩晕发作48小时内做前庭功能检测。
复位治疗要按“规矩”来
耳石复位需要专业人士用标准化手法操作,比如常用的Epley手法成功率挺高,但得注意三点:头旋转的角度要够45度(可以用辅助工具测量);每个体位保持至少30秒;复位后48小时得保持特定姿势(比如避免剧烈抬头低头)。治疗师会通过观察眼睛的震动,判断耳石的位置是否归位。
日常预防要做好这4点
- 睡眠补够:白天多做“碎片式补觉”,比如每次睡20-30分钟,累积起来能缓解疲劳;
- 营养跟上:均衡吃含Omega-3脂肪酸(比如深海鱼、坚果)和B族维生素(比如全谷物、瘦肉)的食物;
- 练平衡感:可以做“注视稳定性训练”——盯着眼前一个固定点(比如墙上的挂钩),慢慢转动头部,提升前庭的代偿能力;
- 换姿势慢:从躺到坐、从坐到站时,先缓3-5秒,给内耳适应的时间,比如先侧过身,再用手撑着起来。
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就医!
要是出现以下情况,别犹豫,马上找医生:
- 眩晕持续超过5分钟还没缓解;
- 突然一只耳朵听不见了;
- 看东西重影、说话不清楚;
- 呕吐物有血或颜色异常(比如咖啡色)。
有研究发现,哺乳期突然持续眩晕,可能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得通过专业检查(比如头颅CT、血管超声)才能明确。
其实,哺乳期的眩晕大多和耳石症或身体没适应产后变化有关,只要早识别、规范处理,大部分能慢慢缓解。但要是出现危险信号,可别硬扛——妈妈的健康,才是照顾宝宝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