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很多人每天低头刷手机、用电脑的时间越来越长,颈椎慢慢成了“易受伤的重灾区”。要是发现脖子和肩膀交界处有点肿,80%的情况都是软组织劳损闹的——这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该改改生活习惯,用科学方法护颈椎了。
姿势调整:记住三个“小习惯”
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颈肩的肌肉会一直“绷紧”,就像橡皮筋老扯着会松一样。研究发现,低头15度,颈椎承受的压力就会明显变大。给大家支个简单的招:“20-20-20”法则——每工作20分钟,站起来活动20秒,看看6米外的东西(比如窗外的树、远处的墙),让眼睛和脖子都放松放松。办公设备最好选能调高度的,坐累了就站会儿,站立时要保持“三直”:后脑勺、肩胛骨、屁股尖儿三点成一条直线,这样颈椎不用“弯腰驼背”地使劲。
物理治疗:冷热敷+“米字操”最管用
冷热交替敷对软组织损伤的恢复挺有效。刚肿起来的前48小时(急性期),每2小时用冰袋敷15分钟,记得裹层毛巾别冻着皮肤;要是酸肿好几天了(慢性期),就用40-45℃的热毛巾敷,敷的时候配合做个“米字操”——用下巴慢慢“写”“米”字,每个笔画停3秒,别晃太快。想按摩的话,一定要找有认证的康复治疗师,每周2次就行,重点按按斜方肌(就是肩膀到脖子那块儿的肌肉)和肩胛提肌(脖子两侧连到肩膀的肌肉),能缓解酸困。
药物管理:先问医生,别自己乱抹
如果疼得厉害,用药得讲“循序渐进”:轻度疼先试试外用的药膏,抹在疼的地方;中度疼可以加口服药,但得遵医嘱短期用。现在有那种贴在皮肤上就能吸收的药膏,对胃刺激小,有些含薄荷醇的外用膏抹上凉丝丝的,能暂时缓解疼。但不管用啥药,一定先问医生,特别是孕妇、老人、有胃病的人,得注意有没有不能用的情况。
智能防护:科技是辅助,别依赖
现在有些科技产品能帮着“盯”着你的颈椎:智能手表或手机可以设久坐提醒,每小时震一下让你起来动;有的办公椅有压力感应,坐歪了会“滴滴”提醒你调整姿势。不过要记住,这些设备只是辅助,不能代替自己主动锻炼。每天花10分钟做个“抗阻训练”:双手交叉抵着下巴,慢慢用点力顶(下巴别往前伸),保持5秒,重复8次,能锻炼脖子的肌肉。
康复训练:慢慢来,别着急
等急性疼缓解了,得慢慢开始康复训练,别着急。现在指南推荐分三步:第一步先松肩胛骨——比如双肩往上耸到最高,再慢慢往下沉,重复几次,让肩胛骨“动起来”;第二步用弹力带做抗阻训练,比如双手拉着弹力带往后展肩膀,感受肌肉用力;第三步试试瑜伽里的简单动作(比如猫牛式),改善脊柱的柔韧性。训练时一定要记住“无痛原则”——要是练的时候头晕、手麻,赶紧停下,别硬撑。
预防颈肩劳损的关键,就是让身体保持“动态平衡”——每坐1小时,就起来拉伸5分钟(比如转转头、扩扩胸)。手机、电脑的屏幕要抬到平视的位置,别老低头看;用无线耳机,别老用一边耳朵夹着手机,让脖子两边受力均匀。办公室可以备个能调高度的笔记本支架,让屏幕顶部和眼睛平齐,这样不用老低头。颈椎健康不是一天能养出来的,得天天坚持这些小习惯,慢慢就能让颈椎“轻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