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这件事真让人难受——呼吸不通畅睡不好觉,上班时也没法集中注意力。其实鼻腔不通气主要和四类原因有关:病毒感染让鼻黏膜肿起来、过敏反应导致鼻腔里有炎性分泌物、鼻息肉这类“额外长出来的东西”挡住通道,还有鼻中隔偏曲这种鼻子结构异常。正常鼻子还有个“交替通气”的规律,每2-3小时换一侧主要通气,但要是鼻黏膜肿了,这个调节就乱了。
科学应对鼻塞方案
热蒸汽吸入疗法
用40-45℃的温蒸汽熏鼻子,能软化鼻腔里的分泌物,建议用纯化水加热后吸蒸汽。有研究说,加一点0.9%生理盐水的蒸汽比单纯水蒸气效果好,但一定要注意别太烫,不然会烫伤鼻黏膜。
鼻腔冲洗技术
每天用生理盐水冲2次鼻子,能把过敏原和病菌清出去。冲的时候水温要控制在37℃左右(差不多体温),压力要轻,大概200-300mmH₂O的压力就行,压力太大可能会影响耳朵的咽鼓管功能。
体位调节策略
晚上睡觉把头部垫高15-20厘米(大概一个枕头的高度),能减轻鼻腔静脉的压力,再加上侧着睡,通气会好点。研究说这样能让鼻阻力减少22%-35%,但要注意保持颈椎自然的弯曲度,别枕太高。
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婴幼儿护理
6个月以内的宝宝,建议用生理盐水滴鼻,再用球囊式吸鼻器吸出来,每天最多3次。大一点的宝宝可以用低压力的洗鼻器,但一定要有家长看着。
孕期注意事项
怀孕的时候,鼻黏膜本来就会生理性充血,千万别用血管收缩剂类的药。可以用冷敷鼻翼两侧的方法暂时缓解,但每次别超过10分钟。
老年群体
60岁以上的老人,鼻黏膜的纤毛清除功能会下降30%-40%,所以家里湿度要保持在40%-60%。用加湿器的话,每天要清洁水槽,不然容易滋生细菌、霉菌。
药物使用规范
鼻用的药主要有减充血剂和抗炎剂两类,用的时候要注意:第一,用药前先做鼻内镜检查;第二,减充血剂连续用不能超过14天;第三,喷药的时候头部往前倾15度;第四,小孩不能用含羟甲唑啉的药。有研究说,6岁以下小孩用羟甲唑啉,可能会增加中枢神经抑制的风险,大概0.3%的发生率。
就诊指征
要是有下面这些情况,得赶紧去医院:持续单侧鼻塞超过10天;连着头痛或耳朵闷超过3天;流黄绿色脓鼻涕还发烧(体温≥38℃);突然闻不到味道了;小孩睡觉的时候出现呼吸暂停。2024版的诊疗指南说,老是反复鼻塞的人,要做鼻窦CT和过敏原筛查。对于慢性鼻息肉患者,用生物制剂能让需要手术的人减少40%。
预防措施
预防鼻塞可以分三级:一级预防是每天用加湿器保持鼻腔湿度;二级预防是过敏季节前2周就开始用抗组胺药;三级预防是定期换空调滤网,建议每季度换1次。有研究发现,规律按迎香穴(在鼻翼两侧)能让局部血液循环快18%,但别太用力。还要保持鼻腔里的正常菌群平衡,每周清洁鼻子别超过3次。
总的来说,鼻塞虽然常见,但只要找对原因、用对方法,大部分情况都能缓解。要是情况严重或者持续不好,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别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