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鼻子长期不通气、闻不到饭菜香,以为是鼻炎犯了,其实可能是鼻腔里长了“隐形小肉球”——鼻息肉。它是鼻腔黏膜反复受炎症刺激“堆”出来的良性组织,不是肿瘤,却让不少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患者“堵得慌”:据2023年欧洲鼻窦炎诊疗指南,每3个慢性鼻窦炎患者里就有2个合并鼻息肉,过敏性鼻炎患者中约4成会得这病。
别忽视!鼻息肉的典型“报警信号”
鼻子一直堵、闻不到味,是鼻息肉最标志性的“两个信号”。85%的患者会出现“交替鼻塞”——一会左边堵、一会右边堵;晚上躺着时,息肉压迫鼻腔血管,早上起来可能鼻涕带血,或枕巾上有血印。约42%的患者会流黄脓鼻涕,说明合并了感染。如果息肉长得比较大(比如超过指甲盖大小),还可能引发持续头痛、耳朵发闷、睡不好觉。要特别注意:如果单侧鼻子一直出血,得先排除内翻性乳头状瘤等其他病变,别当成普通鼻息肉。
三步查清楚:鼻息肉怎么诊断?
诊断鼻息肉要分三步:第一步做前鼻镜检查,能看到鼻腔前端的情况,但70%的息肉长在鼻腔深处,得用鼻内镜才能看清;第二步用低剂量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鼻腔结构;如果要鉴别是不是肿瘤,会做MRI检查。对于单侧病变或出血明显的患者,建议取一点组织做病理检查,明确到底是不是鼻息肉。2022年美国耳鼻喉协会指南强调,得结合症状和检查结果一起判断,不能只看一项。
四步治到位:个性化应对鼻息肉
初始治疗首选鼻腔用的激素喷药,配合每天2次生理盐水冲洗,60%的患者症状能缓解。如果是过敏体质,还能加用抗敏口服药。对于反复复发的患者,现在有针对炎症因子的新型生物制剂可选。要是药物控制不住,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是标准方案——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再配合局部治疗,90%的患者能长期舒服。
术后护理黄金期:这样做能少复发
术后3-6个月是“恢复关键期”,得做好这几点:每天用37℃左右的生理盐水洗2次鼻子;按医生要求用鼻腔激素喷药;定期复查鼻内镜。过敏体质的人,建议用空气净化器减少过敏原;睡觉把床头抬高15-20厘米(比如垫两个枕头),减少黏膜充血。饮食上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亚麻籽),有助于抑制炎症。
这些情况要紧急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赶紧去医院:持续单侧头痛伴视力下降;耳闷越来越厉害,影响听力;突发大量鼻出血;嗅觉突然完全丧失。2023年《临床过敏与免疫学杂志》研究显示,合并哮喘的鼻息肉患者,规范治疗后哮喘急性发作风险能降低45%。定期随访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术后前3个月建议每月复查一次。
鼻息肉虽常见,但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控制得很好。记住:鼻子老堵、闻不到味别硬扛,及时查清楚;治好了也别掉以轻心,术后护理、定期复查能帮你远离复发——把鼻子照顾好,才能畅快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