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HCV)因为藏得深、不容易被发现,被称为“隐形刺客”。全球约2.4亿人感染,我国每100个人里大概有3个抗体呈阳性。和乙肝病毒相比,丙肝病毒的基因更容易变异,感染后变成慢性丙肝的概率高达60%-80%,是肝病领域很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传播认知误区解析
关于丙肝的传播,民间有不少误区,得用科学证据说清楚:
- 血液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比如输了携带病毒的血或血制品,1992年之前有过输血史的人,感染风险约10%;医疗器械没消毒干净,比如手术器械上残留的病毒能存活72小时;去非正规场所纹身、穿耳洞,风险会比正规机构高30倍。
- 母婴传播:妈妈传给宝宝的概率约5%-7%,如果同时感染乙肝,风险会升到20%。
- 性传播:如果同时感染艾滋病,性传播丙肝的风险会明显增加,约20%。
- 日常接触:共用餐具、拥抱、握手这些没有血液接触的行为,根本不会传染丙肝——2023年《柳叶刀》子刊的系统综述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还要特别注意医源性传播的风险,比如血液透析患者,每年感染丙肝的概率有8%-10%,建议每月检查丙肝相关指标。
临床表现特征
急性丙肝的症状通常不典型,容易被忽略:
- 70%的患者会出现持续超过2周的疲劳,总觉得没力气;
- 尿液变成茶色,这是胆红素异常导致的,这种症状的特异性高达85%;
- 右上腹觉得闷胀,有时候还会放射到肩背疼;
- 手掌的大小鱼际部位出现红斑(也就是“肝掌”),有38%的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
慢性丙肝的进展更隐蔽,50%的患者确诊时,肝脏已经出现纤维化了。建议40岁以上的人、有过血液接触史(比如输血、共用针具)的人,每年做一次丙肝抗体筛查;如果抗体阳性,还要进一步查丙肝病毒定量(HCV RNA)才能确诊。
病毒相互作用机制
如果同时感染乙肝和丙肝,病情会更复杂:
- 70%的共感染者,乙肝病毒的数量会下降,这是因为丙肝病毒的NS5A蛋白会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 但病情进展更快,共感染者得肝硬化的风险是只感染一种病毒的人的2.3倍(2023年《肝病学杂志》的数据);
- 用干扰素治疗时,乙肝病毒被抑制可能会延长丙肝的治疗时间。
治疗进展与策略
现在有一类直接抗病毒药物(简称DAA),让丙肝的治愈率超过了95%:
- 泛基因型方案:用索磷布韦联合维帕他韦,治愈率能达到98.2%,只需要吃12周的药;
- 基因型特异性方案:格卡瑞韦联合哌仑他韦,对1型和4型丙肝的治愈率达97%;
- 特殊人群:肾功能不好的患者,优先选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的方案。
治疗时机也有讲究:
- 即使肝功能正常,也可以开始治疗;
- 如果肝脏纤维化到了F2级及以上,要优先治疗;
- 只要是Child-Pugh A级的肝硬化患者,都需要治疗。
预防控制措施
预防丙肝要分三级:
-
一级预防(阻断传播):
- 严格筛查血液,用核酸检测的方法,灵敏度要能查到每毫升小于15个病毒单位;
- 医疗器械要彻底灭菌,推荐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的方法;
- 指甲剪、剃须刀这些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一定要自己专用,别和别人共用。
-
二级预防(早期诊断):
- 医护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高危人群,每年要查一次丙肝;
- 孕妇最好在怀孕28周时查一下丙肝抗体。
-
三级预防(疾病管理):
- 已经肝硬化的患者,每6个月要做一次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
- 一定要戒酒,因为喝酒会让肝癌风险增加3倍;
- 注意营养,比如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肝脏纤维化。
现在医学已经能彻底清除丙肝病毒了,关键是要让更多人了解丙肝。如果出现持续疲劳、消化不好等症状超过2周,一定要及时去做丙肝专项检查。只要做好科学防护、规范治疗,就能实现丙肝的精准防治,把这个“隐形刺客”挡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