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患者面临的肾损伤风险,是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的。乙肝病毒会直接伤害肾脏的微小血管,还会引发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受损;如果肝病发展到肝硬化,还可能引发肝肾综合征;长期用某些核苷类抗病毒药,也可能有肾毒性风险——这三类就是乙肝患者的“伤肾三兄弟”。
我国有大约7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随着人口老龄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乙肝肝硬化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的概率是普通人的3倍,约30%的乙肝肝硬化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功能问题。这种叠加伤害主要是因为慢性炎症会损伤全身的血管内皮。
抗病毒治疗期间,肾功能监测要分情况。没有基础病的年轻患者,第一年建议每3个月查一次肾功能,包括尿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这些能早期发现问题的指标;如果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高风险人群,每3个月就要做更全面的检查,包括评估肾小球滤过率。药物选择上,新型核苷类似物因为分子结构改进,肾毒性比早期药物低70%,临床试验里只有4.8%的患者出现可逆的肾小管功能波动。
日常护肾要从多方面入手:饮食要遵循“三低一优”——每天盐不超过5克,少吃高嘌呤、高脂肪的食物,优质蛋白(比如鱼、蛋、瘦肉)要占蛋白质摄入的一半以上;喝水要保证每天尿量在1500-2000毫升,早上起来空腹喝300毫升水,养成习惯;运动方面,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还要特别注意避免用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常见的退烧药、止痛药)、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这些会加重肾损伤。
特殊人群要更精准防护: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7.5%之间,高血压患者血压要降到130/80mmHg以下;老年患者每3个月要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风险;准备怀孕的女性,孕前要查肾小球滤过率,评估肾脏的储备能力。如果出现早上起来眼皮肿、夜尿超过2次/晚、尿里泡沫持续15分钟以上这些早期信号,要及时做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通过“监测-干预-调整”的动态管理,乙肝患者既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又能最大程度降低肾损伤风险。建议每6个月做一次肾脏彩超,看看肾脏大小、皮质厚度和血流情况。治疗期间要定期和专科医生沟通,根据病毒控制情况和肾功能变化调整用药,最终提高长期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