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如果干到失去湿润功能,身体其他器官也会跟着出现干燥问题。其实干燥性鼻炎的影响不只是鼻子,它会通过气道黏膜的联动、泪液循环的牵连,还有神经反射的传递,让干燥问题串成一条“链”,波及其他器官,比如眼干、喉咙痛、味觉变弱这些全身不舒服的情况。
鼻腔黏膜里有个“黏液小工厂”叫杯状细胞,它会不断分泌黏液,正常情况下能让鼻子里的湿度保持在80%-90%。如果有慢性炎症,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少了,鼻子里的湿度会掉60%以上。这会打乱黏膜上纤毛的正常工作,让鼻子的防御能力下降40%-50%。医生观察到,干燥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会有上皮细胞萎缩、纤毛脱落这些问题。
鼻子的问题会通过三个途径影响全身:第一,因为鼻子干,很多人会不自觉用嘴呼吸,这会让喉咙的湿度下降45%,导致喉咙黏膜的腺体分泌乱掉;第二,鼻泪管里的炎症因子会反流到眼睛里,破坏泪膜的稳定,让眼睛干;第三,三叉神经末梢受到异常刺激,会让嘴周围的肌肉反射性收缩,影响味觉。研究发现,大概38%的患者会同时眼干,15%的人会味觉减退。
要解决这种跨器官的干燥问题,得从整体入手。环境上,把室内湿度保持在45%-60%,能让鼻黏膜修复快2倍多;用生理盐水洗鼻子,每天2次,能把炎症因子冲掉,让黏液和纤毛的传输速度提高17%;营养上,补充Omega-3脂肪酸,能让鼻腔黏膜里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减少22%。
有些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长期戴口罩的人,最好每4小时换一次,避免口罩里二氧化碳太多让黏膜脱水;办公室一族每工作1小时,做5分钟深呼吸,增加鼻子的通气量,促进黏液分泌。有临床试验发现,做“鼻腔瑜伽”——就是舌尖抵着上颚呼吸,能让鼻子的分泌物增加17%。
如果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要去做系统检查。检查项目有鼻内镜看黏膜颜色、泪液分泌试验(正常要超过10mm/5分钟)、喉咙黏膜湿度检测这些。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鼻腔功能检查,包括黏液的pH值(正常6.5-7.5)和纤毛摆动的频率(正常要超过7Hz)。
预防要从环境、行为、营养三个方面做。用加湿器的话要定期消毒,别让微生物滋生;吃饭要保证每天200mg维生素C和50mg锌,帮着维持黏膜细胞的完整;运动可以做腹式呼吸,能让鼻子的通气量增加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