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供血出问题时,身体会通过一些特定症状发出“警告”。慢性冠心病的表现有明显规律,学会识别这些症状、知道怎么应对,对预防和控制病情特别重要。
胸痛:心肌缺血的典型警示
胸骨后像被重物压着的“压榨性疼痛”,是心肌缺血最常见的表现——这是心肌代谢废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的。临床数据显示,约70%患者第一次发病是“劳力型心绞痛”(运动或劳累后发作),疼痛一般持续3-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能缓解。还要注意“不典型表现”:约30%患者会觉得上腹部不舒服,或者左肩放射痛;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下颌放射痛(比如下巴或颈部疼),这和男女自主神经分布不同有关。
胸闷:心功能变化的客观指征
胸闷常跟着“活动后气短”一起出现,背后原因是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导致肺静脉压力升高。研究发现,当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估心功能的关键指标)低于50%时,80%患者会明显胸闷。而且天气冷的时候更容易发作——冬季发病率比夏季高约3成,因为寒冷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管收缩)。建议中老年人早上出门活动前,先做5分钟扩胸或胸部舒展运动,给胸廓“预热”一下。
心悸:心律失常的临床外显
心悸大多是心律失常引起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慢性冠心病患者出现房性早搏(一种常见心律失常)的概率是健康人的5倍。晚上平躺时,回到心脏的血液增多、负担变大,所以很多人会在夜间发作心悸。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要特别注意:他们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是单纯冠心病患者的2倍多,这和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损伤有关。
乏力:全身供血不足的系统表现
不明原因的乏力可能是心脏泵血减少的信号。血液动力学研究证实,当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运动时心脏泵出的血液会减少4成。值得注意的是,40%糖尿病患者第一次出现冠心病症状时,只有单纯的乏力——因为糖尿病神经损伤让痛觉变迟钝,没感觉到胸痛,反而先出现乏力。建议40岁以上的人如果持续乏力,要考虑做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
呼吸困难:心功能失代偿的早期信号
活动后气短(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现,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升高引发的间质性肺水肿有关。当肺毛细血管压力超过18毫米汞柱,患者会出现“端坐呼吸”——也就是得坐起来才能顺畅呼吸。如果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比如睡着后突然憋醒,必须坐起来才能缓解),说明病情进展了,这是因为平躺时回到心脏的血液增多,加重了心脏负担,一定要马上找医生评估。
症状识别和应对需要科学方法: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内膜中层厚度),能提前5-8年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变硬、变窄)。日常可以练呼吸训练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吸气2秒→屏息1秒→呼气3秒,连续做5组,每天可以练几次。如果出现疑似症状(比如胸痛、胸闷、心悸),要立刻停下活动、安静休息;若症状持续超过15分钟还没缓解,一定要及时就医。所有诊疗决策都要听心血管专科医生的,别自己判断病情轻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