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出现便血的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痔疮犯了”。但有数据显示,35岁以上的人如果出现无痛性便血,得直肠癌的概率比年轻人高不少。这说明,肠道发出的“警报”,得找专业医生解读,不能自己随便下结论。
两大“便”敌:症状要分清
溃疡性直肠炎:爱找年轻人的“反复肠病”
这种病多发生在15-30岁人群中,典型表现是拉粘液脓血便,还伴着肚子疼。每天会拉3-5次肚子,总觉得“拉不干净”(医学上叫“里急后重”)。大概60%的患者有个规律——早上起来先肚子疼,拉完大便就缓解了。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同时出现关节肿痛、眼睛发红发炎(虹膜炎)这些肠道外的症状,这些表现能帮医生快速区分病因。
直肠癌:擅长“伪装”的肠道肿瘤
直肠癌早期最常见的信号是“排便习惯变了”——超过一半的人会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它的便血通常是暗红色的,粘在大便表面,和痔疮那种鲜红色、滴在便池里的血明显不一样。随着肿瘤长大,七成患者会觉得大便变细(像铅笔一样),总拉不干净;到了晚期,还可能因为肠子堵了(肠梗阻)而觉得肚子胀得难受。
症状重叠时,3个特征帮你初步判断
当出现“粘液血便+拉不干净”这种组合时,记住这3点能帮你区分炎症还是肿瘤:
- 发病规律:炎症性肠病是“反反复复”的——这次好了,下次可能又犯;而肿瘤的症状是“持续加重”的,不会自己缓解。
- 全身表现:炎症性肠病更容易有低烧、晚上睡觉出汗(盗汗)这些全身症状;肿瘤早期一般没有这些表现。
- 体重变化:半年内没刻意减肥却瘦了10%以上(比如100斤的人瘦了10斤),得特别警惕恶性病变。
科学检查:让肠道问题“现原形”
要确诊肠道问题,结肠镜是目前最靠谱的方法——既能直接看到肠道里的病灶样子,还能取一点组织去化验(活检)。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肠道症状(比如便血、长期拉肚子)的人,建议赶紧做这个检查。最近还有个好消息:联合粪便DNA检测能大大提高早期癌症的检出率,这种不用插管的无创检查,正在成为肠道筛查的新选择。
预防肠道问题:做好“三防”
- 饮食防:每天要吃够25-30克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红肉(猪肉、牛肉、羊肉)每周别超过500克(大概1斤)。
- 运动防: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打羽毛球),能有效降低肠道疾病风险。
- 监测防:如果有炎症性肠病(比如溃疡性直肠炎)病史,一定要定期做肠镜复查,别掉以轻心。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别犹豫,立刻就诊:
- 便血超过2周还没好;
- 大便一直变细,像铅笔一样;
- 没原因地瘦了(比如1个月瘦5斤以上);
- 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肠道肿瘤病史。
现在医学进步了,直肠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比以前高很多——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与其自己随便吃药耽误病情,不如早点去做专业检查搞清楚原因。记住,肠道健康需要科学管理,及时就医才是对自己最负责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