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是连接外界和中耳的通道,由于婴幼儿耳道结构特殊,特别容易得外耳道炎。宝宝的耳道皮肤薄,还分布着很多皮脂腺,一旦环境潮湿,就很容易让微生物繁殖。有研究发现,耳道微环境失衡和宝宝耳部感染关系很大,这和他们耳道没发育完全、免疫系统不成熟密切相关。
如果发现宝宝耳朵有黄色分泌物,要综合看分泌物的样子、有没有异味,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外耳道炎最典型的表现是有黄脓样分泌物,而且宝宝耳朵会特别痒,常常会歪着一侧头或者抓挠耳朵。要注意和中耳炎区分——中耳炎通常会伴随发烧、宝宝剧烈哭闹,得靠专业耳镜检查才能确诊。
家庭护理要做好这几点:
- 正确清洁:用温热的湿毛巾轻轻擦拭外耳,千万不能用棉签之类的东西往耳道里伸。临床研究显示,90%的耳垢问题只要做好外耳清洁就能解决。
- 保持干燥:洗澡时可以用凡士林棉球挡住耳朵,防止进水;洗完澡用吹风机低温档吹耳周,要保持20厘米左右的距离。
- 缓解不适:耳朵痒的时候可以局部冷敷,每次别超过10分钟;别用含酒精的清洁液,会加重皮肤刺激。
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耳朵流脓超过48小时没好转、单侧耳痛到影响宝宝吃饭、体温超过38℃、耳周长了红肿的包块。特别要注意,3个月以下的宝宝只要出现耳部症状,必须立刻就诊——他们免疫系统没发育好,感染可能会快速恶化成严重问题。
预防要注意这些细节:
- 正确看待耳垢的作用,别过度清理,否则会破坏耳道的天然保护屏障;
- 游泳时戴防水耳塞,游完泳可以用pH值调节剂维持耳道环境;
- 过敏体质的宝宝要定期清洁耳道,减少过敏原刺激;
- 喂奶时保持45度角,避免液体流进耳道;
- 家里湿度维持在40%-60%,潮湿季节用除湿设备。
还要纠正几个常见误区:耳朵痒不是都要掏,70%的耳痒是过敏引起的;没灭菌的植物油可能引发感染;治疗一定要完成疗程,临床数据显示,没规范治疗的宝宝复发风险会明显增加。
最后要提醒的是,外耳道炎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耳廓软骨膜炎等并发症。建议家长给宝宝建立耳部健康档案,把每次发作的详细情况记下来,这样医生评估时能有更完整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