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咳得小脸通红,家长急得直跺脚——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早识别、早应对对孩子康复至关重要。全球每年有1.56亿例儿童肺炎病例,其中90%能通过规范治疗有效控制,家长先别慌,先搞懂肺炎的关键知识。
肺炎的5种常见类型
肺炎主要按“致病原因”分成5类,好记也好区分:
- 细菌性肺炎:最常见的是肺炎链球菌,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30%~50%;
- 病毒性肺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肺炎,占儿童肺炎的25%~40%;
- 支原体肺炎:多发生在5岁以上孩子身上,近年得这种肺炎的孩子越来越多;
- 真菌性肺炎:免疫力弱的孩子(比如经常生病、吃免疫抑制剂的)更容易得,得做特殊检查才能确诊;
- 非感染性肺炎:不是病菌引起的,比如吸入异物导致的“吸入性肺炎”、放疗后引发的“放射性肺炎”。
要提醒的是:拍片子看到的“白肺”不是某一种病菌的“专属标志”,而是肺部炎症很重的表现,得赶紧治。
大叶性肺炎的典型信号
这种肺炎多发生在学龄前孩子身上,一上来就有明显症状,家长要学会认:
- 突然发高烧:体温大多超过38.5℃,烧得又快又高;
- 咳嗽带胸痛:咳嗽很深,大一点的孩子会说“胸口疼”;
- 呼吸变快:婴幼儿每分钟呼吸超过50次,能明显看到胸口起伏变急;
- 肺部有实变:医生用听诊器能听到呼吸音变弱,叩诊时声音发浊(像敲实心木头)。
2023版《儿童肺炎诊疗指南》说,起病72小时内规范治疗,85%~90%能快速好转。但如果出现这些“危险信号”,必须马上送医院:
- 高烧持续超过3天不退;
- 血氧饱和度低于95%(用指夹式血氧仪能测出来);
- 出现“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肋骨之间、剑突下(胸口下方)陷进去;
- 精神差、嗜睡,甚至抽风。
慢性肺炎要“慢养+规范治”
如果肺炎拖了超过4周还没好(变成“慢性肺炎”),得按步骤来:
- 找病因:定期做痰培养、血清学检测,明确到底是哪种病菌在“作怪”;
- 针对性用药:根据药敏结果选对的抗生素,必要时加雾化吸入;
- 康复训练:做体位引流(比如侧躺拍背帮痰排出来)、呼吸肌训练(像吹气球锻炼肺功能);
- 定期复查:每3个月查一次胸片/CT和肺功能,看看肺部恢复得怎么样。
研究发现:规范治疗6个月后,85%的孩子肺部拍片子的异常能完全消失,但少数孩子可能会留下“肺纤维化”(肺部组织变硬),得长期留意。
5招帮孩子“防”肺炎
做好这5件事,能把肺炎风险降下来:
- 打疫苗:按时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流感疫苗(这两类疫苗能防最常见的肺炎诱因);
- 控环境:家里PM2.5要低于35μg/m³(可以用空气净化器),别让孩子吸二手烟;
- 勤洗手: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摸过公共物品后一定要洗;
- 补营养:每天吃够维生素A(400~600微克,比如胡萝卜、动物肝脏)和锌(4~5毫克,比如瘦肉、坚果),这两种营养能增强呼吸道抵抗力;
- 多运动:每天累计1小时户外活动(比如跑跳、骑自行车),晒晒太阳还能补维生素D。
流感高发季要“加防线”
流感病毒容易诱发肺炎,这段时间要多做4件事:
- 戴口罩:用儿童专用的医用口罩(别买成大人的,贴合度不够没用);
- 讲礼仪:教孩子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捂嘴,用完的纸巾要丢进垃圾桶;
- 消消毒:家里用含氯消毒剂(比如84消毒液,按比例稀释)擦桌子、地板,再用紫外线灯照半小时(人要离开房间);
- 调湿度:用加湿器把家里湿度保持在40%~60%——这个湿度下,流感病毒存活时间会变短。
最后想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规范治疗能让重症肺炎的发生率下降60%~70%。家长别慌,孩子出现咳嗽、发烧、呼吸急这些症状,先找医生,别自己乱喂药。肺炎虽然常见,但只要早发现、早规范治疗,大部分孩子都能顺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