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里的前庭系统就像人体的“平衡导航仪”,负责感知身体位置和运动状态。如果椭圆囊里的碳酸钙小颗粒——也就是耳石——不小心脱落到半规管里,就会引发眩晕,这种情况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俗称“耳石症”)。它是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约20%-30%的眩晕患者都和它有关,而且最近几年,长期用电子设备的年轻人里,耳石症的检出率明显变高了。
为什么耳石会引发眩晕?
我们耳朵里的椭圆囊里有很多耳石,本来它们是帮我们感知重力、判断身体位置的“小传感器”。如果耳石不小心脱落,掉进旁边的半规管里,当我们转头、翻身或者改变体位时,耳石就会跟着半规管里的淋巴液流动,刺激里面的平衡感受器。这会让双侧前庭系统传来的信号“不对称”,大脑接收到错误的“运动指令”,就会突然感觉天旋地转——这种眩晕一般持续几十秒到几分钟。大约70%的人第一次发作时,还会跟着恶心、呕吐,这是身体的自主神经在“报警”。
突然晕了怎么办?急性发作的处理要点
突然晕得厉害时,第一时间找安全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最好侧着身子,千万别让头部快速转动(比如猛地抬头、低头或翻身)。临床观察发现,约70%的人通过调整体位,眩晕能慢慢减轻。如果觉得恶心,可以按一下内关穴(前臂内侧,手腕横纹往上2寸,大概两个手指宽的位置),能稍微缓解。但如果出现持续呕吐、意识不清,或者一边耳朵突然听不见了,一定要立刻去医院——这些可能是脑出血、脑梗等严重中枢性疾病的信号,不能耽误。
手法复位:让耳石“回家”的关键方法
目前最有效的物理治疗是手法复位,比如Epley法和Semont法,原理是通过特定的体位变化,利用重力把半规管里的耳石“送回”椭圆囊。不过这个操作得由医生或专业治疗师来做,不然容易出错,而且单次复位的成功率能达到80%左右。如果想在家辅助练习,一定要找正规医学视频或资料学标准动作,做的时候要连贯,别中途停下,不然可能让耳石又“跑错地方”。
药物不是首选?这些情况才需要用
耳石症的急性期,医生可能会开点前庭抑制剂暂时控制症状,但要注意不能用太久——用久了可能影响大脑自己“调整平衡”的能力(也就是中枢代偿)。还有些改善内耳血液循环的药物,联合使用比单独用效果好,临床试验显示能缩短35%的病程。但不管哪种药,都得听医生的,千万别自己买处方药吃。
日常练这些,帮你稳住平衡
平时可以做些前庭康复训练,比如凝视稳定性训练:拿个小物件(比如杯子、手机),眼睛盯着它不动,同时慢慢转动头部——这样能锻炼眼睛和头部的协调能力。每天练3组,每组5分钟就行。睡觉的时候,把枕头垫高30度左右,别往得病的那一侧躺。另外要注意颈椎姿势,别长期驼背或低头看手机,定期活动颈椎,不然会影响平衡功能。
特殊人群要注意什么?
有些人群得特别留意: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耳石症,病程会比普通人长2-3天,所以要把血糖控制好——空腹别超过7.0mmol/L,餐后别超过10.0mmol/L;高血压患者发作时,血压可能突然升高20-30mmHg,得密切监测;孕妇如果得耳石症,优先选物理复位,尽量不用药。
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
有几种情况一定要立刻就诊:第一次发作且年龄超过50岁;晕的时候还跟着持续头痛;看东西重影、说话不清楚;一边耳朵听力越来越差。如果一年发作超过5次,或者手法复位不管用,可能得考虑半规管阻塞术这类微创手术。
总的来说,耳石症虽然发作时天旋地转很难受,但大部分情况通过规范的手法复位和日常训练就能缓解甚至治愈。关键是要先明确诊断,别把耳石症和脑梗等严重疾病搞混。平时减少长期低头看电子设备的习惯,保持良好姿势,控制好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都能降低发作风险。如果出现危险信号,一定要及时找医生,早处理才能早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