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血病细胞侵犯骨髓、影响正常造血时,输血就成了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就像精密仪器的报警系统,血液指标的变化加上患者的症状,是决定要不要输血的两个关键依据。
输血要不要输?看这三个维度
1. 血红蛋白低不低,有没有缺氧症状
当血红蛋白浓度低于70g/L时,身体携带氧气的能力会明显下降。这时候患者可能会出现活动后喘气、心慌、头晕等缺氧表现。如果有心脏病、肺病等基础病,就算血红蛋白稍微高一点,但出现了坐着呼吸都困难、胸痛等器官缺氧的症状,也得及时输血。最新研究发现,当血乳酸水平超过2.5mmol/L时,可能提示身体有“隐性缺氧”——也就是虽然表面没明显症状,但组织已经缺氧了。
2. 化疗后骨髓抑制严不严重
强力化疗方案往往会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都变少),比如血红蛋白每天下降1-2g/L,血小板持续低于20×10⁹/L。这时候要结合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通常低于20×10⁹/L)来判断骨髓的造血能力有没有被抑制。如果患者要做造血干细胞移植,输血能把血红蛋白维持在80-100g/L之间,为移植治疗做好准备。
3. 有没有溶血性贫血的情况
如果乳酸脱氢酶(LDH)比正常高3倍以上,间接胆红素一直升高,说明溶血在加剧(红细胞被破坏得太快)。这类患者的红细胞寿命会缩短到10-15天,所以输血间隔通常不到2周。同时要监测血清铁蛋白,要是超过1000μg/L,得启动去铁治疗,防止铁过多沉积在体内引发血色病(比如损害肝脏、心脏)。
输血不是随便输,要靠这些指标综合判断
现在医生做输血决策,会用一套量化的评估系统,核心包括这几个方面:
- 症状分级:根据WHO的贫血程度分级(轻到重分为Ⅰ-Ⅳ度);
- 器官功能:检查心脏功能(比如超声心动图看心脏泵血能力)、大脑的氧饱和度;
- 代偿能力:测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水平,看身体有没有自己调节氧供应的能力;
- 造血预测:通过骨髓细胞的流式分析,看看能生成红细胞的祖细胞有多少。
输血不是孤立的,要和这些治疗配合
输血不是“单打独斗”,还要结合其他治疗:
- 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类药物,促进网织红细胞生成(网织红细胞是还没成熟的红细胞,能慢慢变成正常红细胞);
- 补充营养:当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20%时补铁剂,同时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 防止输血后循环超负荷:输液速度要控制在每公斤体重每小时不超过5毫升,避免心脏负担过重;
- 查基因:检查HFE基因有没有突变,指导预防继发性血色病。
输血的前沿研究,未来可能更高效
现在关于输血的研究有几个方向:
- 人工红细胞载体:正在临床前试验,携氧能力能达到15毫升/分升(和正常红细胞差不多);
- 基因编辑造血干细胞: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造血干细胞,治疗需要长期输血的贫血;
- 无创测血红蛋白:用皮肤传感器就能测,误差不到5g/L,不用扎针;
- 智能配血:用深度学习优化血型匹配算法,配血效率提高了40%。
最后要提醒的是,输血要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原则——每次输2单位红细胞悬液,大概能让血红蛋白上升10g/L。治疗中要随时监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等指标,防止循环超负荷(比如心脏负担过重、呼吸困难)。患者还要定期检查有没有铁过载,必要时用磁共振(MRI)准确测量肝脏里的铁含量。
说到底,输血是白血病治疗中的“生命支持桥”,但怎么输、输多少,得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让治疗既有效又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