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温天里,人体很容易出现中暑相关症状。据临床观察,中暑一般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个阶段,其中热射病的死亡率能达到30%-50%,得特别警惕。要注意的是,中暑的症状并不典型——除了常见的头晕、恶心,还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这类神经系统表现。而且室内中暑也不少见,占了35%,尤其是老人在空调房里,要小心迟发性中暑的风险。
对于经常在户外活动的人来说,当环境温度超过35℃时,每小时出汗量可能达到1-1.5升,这时候要警惕三个身体危机:电解质紊乱会导致肌肉痉挛,血容量下降会引发低血压,核心体温超过40℃就很危险了。如果出现这些组合症状得立刻行动:头晕同时脉搏超过100次/分、皮肤又热又干还呼吸急促、意识模糊加上体温异常,这时候要赶紧处理,还要注意和低血糖、心血管急症区分开。
中暑急救得按步骤来:第一阶段(0-5分钟),先把患者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紧身衣服,同时监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第二阶段(5-15分钟),用物理方法降温——比如用湿毛巾裹住颈部、腋窝、腹股沟这些大血管密集的部位,再配合吹风加速散热;第三阶段(15-30分钟),慢慢补电解质液,每10分钟喝50ml含钠的电解质水(渗透压浓度50-60mmol/L)。如果患者意识不清,要让他保持侧卧位,防止呛到。
老年人群的中暑防护得特别上心:65岁以上的人占了中暑死亡病例的68%,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比年轻人平均弱40%)、有些慢性病药(比如利尿剂)会加重脱水,还有对症状的感知比较迟钝。建议居家做好“三监测”:每天高温时段测核心体温、随时关注室内温湿度(尽量保持温度低于28℃,湿度50%-60%)、看尿的颜色(深黄色就说明脱水了)。独居老人如果突然特别累、分不清方向,要立刻送医。
还有些常见的防护误区得避开:美国运动医学会2023年指南指出,一小时喝超过1.5升水可能引发运动性低钠血症,建议用“体重监测补水法”——每瘦0.5公斤,就补500ml电解质液;饮品温度控制在8-15℃最好,太冰的话可能诱发胃肠痉挛;运动饮料含糖量一般在6%-12%,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无糖的电解质冲剂。
针对高温作业的人,推荐“三时段防护法”:避开11:00-15:00紫外线最强的时段干活,户外连续作业别超过45分钟一次,轮岗休息至少2小时。营养上,每天可以多补点这些营养素:维生素B1(1.5毫克)、维生素B2(1.7毫克)、镁(300毫克)、钾(2600毫克)。工作场所要装WBGT指数监测设备,当指数超过30℃时,就得启动高温应急预案。
最后要特别提醒,中暑急救有三个常见误区得避开:一是过度依赖酒精擦浴,反而会让血管收缩、体温反升;二是意识清醒的人一次性大量饮水,容易引发胃痉挛;三是忽视持续监测核心体温(建议每15分钟记录一次)。等核心体温降到38.5℃时,要停止降温措施,避免过度干预造成医源性损伤。
总之,高温天里中暑可不是小问题,不管是户外活动、高温作业还是居家的老人,都得针对性做好防护。掌握正确的急救流程、避开常见误区,一旦出现症状及时处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