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行动!做好预防,守护孩子远离纽扣电池危险!
近期,江苏一位9岁女孩误吞纽扣电池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女孩误吞后十分害怕,哭着问妈妈“我是不是要死了”,家长立刻将其送往医院。医生采取保守治疗,3天后电池自然排出,排出的电池已发黑、漏液。此事件虽是幸运结局,但也凸显了纽扣电池误吞的潜在风险。
纽扣电池误吞,健康风险知多少?
纽扣电池遇水后会释放碱性电解液,一旦接触消化道黏膜,30分钟内就会引发化学灼伤,造成不可逆的组织坏死。医学研究表明,电池卡在食管时,2小时内就可能发生食管壁坏死,甚至导致食管穿孔、纵隔炎等致命并发症。而且,纽扣电池内含锂、汞等重金属,若泄漏会引发急性肾损伤、神经系统异常,如抽搐、意识模糊。儿童代谢系统脆弱,中毒症状可能比成人更快显现。另外,电池卡在咽喉部可能完全阻塞气道,需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但如果电池已进入胃部则禁止催吐,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误吞纽扣电池,如何急救与处理?
发现孩子误吞纽扣电池,“发现即刻就医”是关键,拖延超过2小时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千万不要自行喂食或催吐,要让孩子保持直立坐姿,安抚其情绪,避免电池移动造成二次损伤。如果电池卡在食管,需急诊内镜取出;若进入胃部,则通过灌肠或药物加速排出,同时监测电解质和肾功能。就像案例中的女孩,医生通过X光跟踪电池位置,采取保守治疗3天成功排出。电池排出后,要持续观察孩子的情况,如出现腹痛、呕血、血便等症状,可能提示消化道穿孔,需立即复诊。即使表面无症状,也需72小时医学监护。
怎样构建纽扣电池误吞预防体系?
家庭中要做好安全防护,将遥控器、电子玩具等含纽扣电池的物品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购买电池仓有安全锁的电子产品,用胶水固定废弃电池防止幼儿捡拾。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教会孩子“红色警示规则”,比如“圆片片不能放嘴里”,幼儿园也可结合动画视频进行安全教育。厂商应改进电池设计,如采用磁吸替代弹簧式电池仓,社区可以增设旧电池回收点,定期开展“家庭安全隐患排查”活动。 每年全球超3000例儿童误吞电池案例,但通过预防可减少90%风险。家长们快行动起来,检查家中电池类物品存放位置,参与急救培训课程,共同守护孩子健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