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酷热让人难以招架,游泳成了众多人消暑和健身的首选。然而,看似清凉惬意的泳池背后,却可能潜藏着各种健康风险,比如传染性疾病、皮肤刺激等。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潘力军指出,游泳虽然好处多多,像能提高心肺耐力、改善身体柔韧性、优化体脂率,但潜在风险也不容小觑。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享受游泳乐趣的同时,做好科学防护呢?
游泳场所的卫生安全评估,你做对了吗?
- 科学依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夏季泳池微生物超标率会上升,中耳炎、结膜炎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水质管理情况直接相关。这说明,水质好坏对我们游泳时的健康影响巨大。
- 实操指南:
- 观察卫生公示栏:到了游泳场所,先看看卫生公示栏,这里面包含卫生许可证、检测报告、从业人员健康证等重要资质信息。要是这些信息不全或者过期,那这个游泳场所的卫生情况可能就不太靠谱。
- 水质直观判断:通过观察水色透明度、闻气味来判断水质。水应该清澈透明,若有刺鼻的氯味,可能是消毒剂放多了。同时,池底也不应有明显的污物。
- 设施检查:留意更衣室是否有强制淋浴间和独立排污系统,公共器材如浮板、救生圈等是否有消毒标识。这些设施的卫生状况也关乎我们的健康。
- 误区澄清:有些人觉得“泳池消毒足够安全”,其实过度依赖消毒剂可能会刺激我们的黏膜。所以,不能只靠消毒剂,还得平衡好消毒和水质管理。
游泳前,你的健康准备好了吗?
- 禁忌人群明确:有急性传染病、皮肤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健康状况的人禁止游泳。这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有明确规定,是为了保障大家的公共卫生安全。
- 个人卫生准备:游泳前要先淋浴,把身上的污垢和细菌冲掉;修剪指甲,避免刮伤他人或自己;尽量不要佩戴首饰,因为首饰可能会藏污纳垢,还可能影响游泳动作。
- 特殊人群提醒:孕妇和术后恢复者身体比较特殊,游泳前一定要咨询医生的意见。儿童游泳时,家长要全程看护,确保孩子的安全。
游泳中,这些防护措施不能少!
- 装备使用规范:
- 泳镜:选密封性好的泳镜,这样能防止池水进入眼睛,降低患结膜炎的风险。
- 耳塞:戴耳塞可以减少呛水导致中耳炎的可能性,医用硅胶材质的耳塞是不错的选择。
- 泳帽:泳帽能阻隔头皮和消毒剂的接触,预防过敏。
- 行为管理:单次游泳时间最好控制在90分钟以内,时间太长容易疲劳,可能导致肌肉痉挛,还会让身体过度接触消毒副产物。另外,千万不要在池内小便或吐痰,疾控研究表明,1例这样的违规行为就可能污染整个泳池。
游泳后,健康管理不能忘!
- 清洁流程:
- 游泳后要马上淋浴,用pH中性的沐浴露仔细清洁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
- 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防止病原体残留。
- 可以滴入人工泪液或抗菌耳液,但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能降低黏膜感染的概率。
- 症状监测:如果游泳后出现持续腹泻、耳部红肿、结膜充血等症状,要立即就医。要是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成慢性感染。
特殊人群游泳,注意事项大不同!
- 儿童防护:带孩子去游泳,要选择有儿童泳池分区域管理的场所,避免孩子接触成人池里的病原体。同时,要教孩子“泳前如厕、泳中不吞水”,减少误饮风险。
- 老年人安全:老年人游泳前最好做个心电图检查,确认心肺功能没问题再下水。选择水温在28℃左右的泳池,能减少对血管的刺激。而且老人不要单独游泳,最好配备防水手环等紧急呼救设备。
- 初学者指导:初学者先在浅水区练习,使用浮力辅助工具,降低呛水的概率。学习“水下闭气 - 抬头换气”的技巧,减少误吸池水的风险。
场所管理者与公众,共同守护游泳健康!
- 管理规范:泳池水要每日检测余氯(0.3 - 0.5mg/L)、pH值(7.0 - 7.8)等指标,并且实时公示检测数据。每2小时补充10%的新水,每4小时循环过滤一次,这是疾控标准的要求,能保证水质安全。
- 公众参与:大家可以通过卫生部门提供的平台查询游泳场所的资质。如果发现水质异常,可以向当地卫生监督所举报,维护自己的健康权益。
告别游泳伪科学,科学防护才是真!
- 案例1:有人觉得“泳池消毒足够安全,无需佩戴泳镜”,其实高浓度的氯会导致角膜上皮损伤,泳镜是必要的防护装备。
- 案例2:“游泳后瘙痒是正常现象”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这可能是皮炎或寄生虫感染,要及时就医,不要自己随便用药。
- 数据支持:2024年《游泳场所健康风险报告》显示,规范防护可以降低70%的感染概率。所以,科学防护非常重要。 游泳健康防护要遵循“四步原则”:选择合格场所、做好个人准备、全程科学防护、及时健康管理。只要我们有科学的认知,调整自己的行为,就能在享受游泳运动益处的同时,有效规避健康风险,实现夏季运动与健康的完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