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血糖监测设备

告别扎针之痛!无创血糖监测设备带来糖尿病管理新变革

作者:范致远
2025-09-12 09:50:01阅读时长3分钟1050字
内分泌科糖尿病无创血糖监测呼气丙酮检测糖尿病管理光腔衰荡光谱多孔石墨烯氧化锌分子筛临床应用患者生活质量血糖监测侵入式检测皮下传感器低血糖酮症酸中毒智能穿戴设备医疗终端

近期,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传来好消息,他们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基于呼气丙酮检测的无创血糖监测设备。这项创新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上,意味着糖尿病管理领域迎来了重要突破。该设备已通过Ⅱ类医疗器械审批,未来有望极大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优化技术:小设备有大创新

新设备运用了优化的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还结合了多孔石墨烯与氧化锌分子筛材料。在检测时,激光会在密闭腔室中反复反射,通过衰变速率就能精准测量微量丙酮浓度。其中,多孔石墨烯大大提高了对丙酮的吸附效率,氧化锌分子筛则排除了水分干扰,让检测灵敏度达到百万分之一级别。与传统的气体色谱 - 质谱联用仪(GC - MS)相比,新设备简直是“小而强大”。它重量只有5公斤,单次检测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1秒,而且23秒后就能再次检测。研究团队对26名受试者的2400份样本进行验证,发现其准确性和GC - MS数据高度一致,解决了现有呼气检测设备易受湿度影响、精度不足的问题。

临床应用:患者告别“扎针之痛”

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超过1.48亿,其中60万1型糖尿病患者每天要多次扎手指测血糖或依赖皮下传感器。新设备的出现可完全替代侵入式检测,避免了皮肤损伤和感染风险,这对于儿童、老年人和害怕疼痛的患者来说意义非凡。研究数据显示,设备误差率低于5%,能满足临床监测需求。它的便携性也让患者可以在家庭、学校等场景随时监测血糖波动,及时调整饮食或用药。比如1型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或进食后,不用中断活动就能快速检测,降低了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的风险。

未来展望:引领糖尿病管理新变革

无创血糖监测技术的普及会让糖尿病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防”。设备的轻量化设计便于集成到智能穿戴设备或家用医疗终端,未来还有可能和胰岛素泵联动实现自动化调节。研究团队透露,该技术还能拓展到其他代谢疾病的呼气标志物检测,像酮症或肾病监测。从行业角度看,传统血糖仪市场可能要面临转型压力,无创检测设备的推广会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在中国这个糖尿病高发国家,每年能减少数亿次扎指操作,提高患者依从性。不过,设备商业化后还需要进一步验证长期稳定性,建立标准化的丙酮 - 血糖浓度转换模型,确保对不同人群都适用。 无创血糖监测技术的问世是医学工程学的一个里程碑,它深刻改变了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通过消除采血痛苦、提高检测效率,这项创新为全球数亿患者提供了更安全、便捷的健康管理方案。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和应用场景的扩展,非侵入式检测有望成为慢性病管理的主流方向,推动个性化医疗进入新阶段。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大规模临床验证和政策支持,以确保技术的普惠性和医疗数据的安全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