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免疫系统异常产生抗红细胞抗体或补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的疾病。温抗体型(37℃活性最强)多见于成人,冷抗体型(寒冷环境发作)包括冷凝集素综合征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二、诊断标准
- 核心指标:
-
血红蛋白达贫血标准
- 检测到红细胞自身抗体
- 网织红细胞>4%或结合珠蛋白<100mg/L
-
- 分型诊断:
-
温抗体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
- 冷抗体型:寒冷环境下出现肢端发绀,加温缓解
-
- 鉴别诊断:需排除G6PD缺乏症、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继发性病因
三、治疗方案
| 治疗类型 | 适用人群 | 关键措施 |
|---|---|---|
| 糖皮质激素 | 温抗体型急性期(一线) | 泼尼松1mg/kg/d起始,血红蛋白稳定后每周减量10 - 15mg,维持量5 - 10mg/d |
| 免疫抑制剂 | 激素无效/依赖者 | 环磷酰胺50 - 150mg/d或硫唑嘌呤50 - 200mg/d,监测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 |
| 生物制剂 | 难治性病例 | 利妥昔单抗每周静脉滴注×4周,清除CD20 + B细胞 |
| 脾切除 | IgG型激素抵抗者 | 腹腔镜手术+术后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有效率约60% |
| 紧急支持 | 血红蛋白<60g/L或心衰 | 输注洗涤红细胞+血浆置换(冷抗体型慎用) |
| 冷抗体管理 | 冷凝集素综合征 | 保暖+利妥昔单抗/苯丁酸氮芥2 - 4mg/d |
四、日常管理
- 环境控制:
-
冷抗体型:室温>20℃,避免接触冷水
- 所有类型:预防感染,接种肺炎/流感疫苗
-
- 饮食调整:
-
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可多吃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如肉类、蛋类、奶制品等;叶酸丰富的食物有新鲜水果、蔬菜、全麦制品等。
-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要戒烟戒酒,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刺激。
- 对于有输血需求的患者,在输血期间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防引起肠道感染。
-
- 运动与休息:
-
在病情稳定期,患者可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运动强度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逐渐增加,避免过度劳累。
- 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应保证7 - 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 在病情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以减轻心脏负担,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
- 心理调节: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可能较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 家属和朋友要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
五、康复监测
- 定期复查:
-
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一般包括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肝肾功能等检查项目。通过复查,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 对于接受脾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后要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以防出现血小板增多症等并发症。
-
- 症状监测:
-
患者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症状,如是否出现乏力、头晕、心慌、气短等贫血症状加重的情况,是否有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感染症状。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 冷抗体型患者要注意观察肢端发绀的情况,以及在寒冷环境下症状的变化。如果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要及时告知医生。
-
六、预后情况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温抗体型患者如果能早期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情复发的情况,但通过调整治疗方案,仍可再次缓解。
冷抗体型患者的病情相对较为复杂,尤其是冷凝集素综合征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治疗难度较大,预后可能相对较差。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涌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也在逐渐改善。
此外,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也会影响预后。老年患者、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可能相对不佳。因此,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管理和康复监测,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