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儿童诊断参考水平标准》(WS/T 851 - 2025)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儿童CT检查辐射防护专项标准。该标准由北京儿童医院、中国疾控中心等联合制定,基于超10万例儿童CT剂量数据及国际指南,明确了儿童不同部位CT剂量参考值,填补了儿童CT辐射防护空白,降低了儿童辐射暴露风险。
儿童为何更怕辐射?健康风险大揭秘
儿童的身体就像娇嫩的花朵,对辐射的敏感性远超成人。从生理角度看,儿童骨髓、性腺、甲状腺等器官细胞分裂速度快,DNA损伤修复能力弱,突变概率更高。而且儿童预期寿命长,辐射致癌潜伏期长,国际研究显示,儿童接受CT扫描后,白血病、脑瘤等风险比成人高3 - 5倍。甲状腺、性腺等关键器官对辐射高度敏感,10mGy的头颅CT辐射剂量可能增加儿童甲状腺癌风险。 过去,医疗机构在儿童CT检查上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剂量控制缺失,某儿科医院2019年数据显示,儿童头颅CT平均剂量达50mGy,远超新标准的31mGy。另一方面防护措施不足,仅30%医疗机构为儿童配备铅围脖。
新标准有啥亮点?核心技术全解读
新标准构建了精准的剂量参考值体系,将儿童分为0 - 1岁、1 - 5岁、6 - 10岁、11 - 15岁四组,针对不同部位CT设定阈值。比如11 - 15岁胸部CT的DLP参考值为680mGy·cm,比成人标准降低15%。同时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剂量数据库,每季度统计超标案例并备案,超标率超10%需整改。 在扫描参数与防护优化方面,严格控制扫描野,避免非靶器官受照射,还强制配备铅围脖等防护用品,并建立使用登记制度。医疗机构每年要开展剂量质量控制培训,配备测量仪,确保设备校准精度误差<5%,优先选择非辐射检查手段。
家长和医院怎么做?行动指南来支招
家长在孩子做CT检查时要主动行使知情权。检查前,要求医生书面说明替代方案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时,可要求医院提供CT剂量数值,并查询设备历史超标记录。 医疗机构要做好设备参数预设,设置儿童专用扫描协议。建立“三步防护法”,检查前核对儿童信息,扫描中监测剂量,完成后生成辐射剂量电子档案。三甲医院要向基层提供技术指导,县级以上医院配备儿科放射专科医师。 家长还要为儿童建立辐射暴露档案,记录检查信息,避免短期内重复检查。若5年内累计剂量超20mGy,应进行专项筛查。 WS/T 851 - 2025标准实施为儿童CT检查辐射防护保驾护航,需家长和医院共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