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的形成和2型炎症反应脱不了干系,其中IL-4Rα受体在炎症信号通路里起着关键作用。临床数据显示,术后1年内复发情况较为常见,而复发的核心诱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 未规范使用鼻喷激素:有些患者在术后没有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使用鼻喷激素,导致炎症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增加了复发的几率。
- 炎症控制不足:手术虽然切除了息肉,但鼻腔内的炎症可能并没有完全消除,如果炎症持续存在,就容易促使息肉再次生长。
- 过敏原持续暴露:如果患者持续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会不断刺激鼻腔黏膜,引发过敏反应,进而导致鼻息肉复发。
- 手术清除不彻底:手术过程中如果没有将息肉完全切除干净,残留的息肉组织就可能继续生长,导致复发。
如何判断鼻息肉复发?自查要点看这里
想要及时发现鼻息肉复发,患者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手段,比如鼻内镜检查和CT影像学评估。同时,也要留意一些早期症状,当出现鼻塞加重、分泌物增多等情况时,就要提高警惕了。平时还可以通过观察鼻腔分泌物的性状变化进行自查,如果分泌物变得浓稠、颜色异常,很可能是复发的迹象。
术后这样管理,让鼻息肉不再“卷土重来”
术后急性期护理
术后的护理非常关键,尤其是在急性期。鼻腔冲洗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要使用合适浓度的生理盐水,一般建议使用0.9%的生理盐水,每天冲洗1 - 3次。冲洗时要注意器具的消毒,避免感染。此外,术后3 - 6个月要持续使用鼻喷激素,比如布地奈德。使用时要掌握正确的喷鼻角度和频率,喷鼻时要将喷头朝向鼻腔外侧壁,每天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相应的次数。
长期控制方案
对于难治性病例,新型生物制剂如司普奇拜单抗是个不错的选择。它通过靶向IL-4Rα受体,从源头抑制2型炎症信号通路。临床效果数据显示,停药两年后有68%的患者无复发,鼻息肉体积平均缩小76%。如果患者合并有过敏症,可联合使用氯雷他定和孟鲁司特钠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环境控制,将室内湿度保持在40% - 60%之间,使用防尘螨床品,减少过敏原的接触。
生活方式调整框架
在生活方式上也要做出调整。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食物,限制酒精的摄入。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吸烟的患者一定要戒烟,因为尼古丁会刺激鼻腔黏膜,不利于术后恢复。此外,还要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术后首年每3个月复查鼻内镜,第二年起每6个月进行一次评估。
鼻息肉术后管理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通过规范用药、优化环境和定期随访的三位一体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复发风险。患者要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积极配合治疗,结合新型治疗手段,实现症状控制和生活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希望每一位鼻息肉患者都能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重享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