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肺炎Fungal pneumonia
编码CA40.2
子码范围CA40.20 - CA40.2Z
关键词
索引词Fungal pneumonia
同义词Pneumonia in mycoses、fungal pneumonitis、真菌性肺炎、真菌病引起的肺炎
缩写真菌肺炎、FP
别名肺真菌病、霉菌肺炎、真菌性肺部感染、肺部真菌感染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致因属性
--医院获得性--社区获得性 职业相关性
XB5G职业作为辅助因素XB80非职业相关性XB17职业作为主要因素XB17环境性XB17特发性位侧
XB17单侧,未特指XB17左侧XB17双侧XB17右侧感染性病原体
XN8AY 真菌
XN5ER大小孢子菌XN3NU拉卡齐菌XN0ES白地酶XN31R紫色毛癣菌XN7JJ青霉菌XN7Q2黑曲霉菌XN0W9突脐蠕孢属XN1NU毛霉菌XN6BV波氏假阿利什霉XN5TT波萨达斯球孢子菌XN6XG水稻恶苗病菌XN7WW皮肤癣菌XN5Z7烟曲霉XN4RM蛙粪霉XN119何德菌属XN8M6同心性毛癣菌XN4XH帚枝霉属XN6H7何德毛结节菌XN066广色霉菌病XN79P总状毛霉XN16V赤星病菌XN2T0絮状表皮癣菌XN8BW指[趾]间毛癣菌XN0RY希木龙念珠菌XN5XK肺孢子菌纲XN2VZ石膏样小孢子菌XN4H4西米发癣菌XN9SM长喙突脐孢XN9ZV微孢子虫XN0EF威尼克外瓶霉XN3CM拉卡齐XN766毛孢子菌属XN1ZF青霉菌属XN43L马拉色菌属XN26M嘴突脐孢种真菌XN6EG茎点霉属XN106金孢子菌属XN7RH副球孢子菌属XN53F粗球孢子菌XN6GM申克孢子丝菌XN628格威里毛癣菌XN72N耳念珠菌XN9ZX罗伯属XN8W1短小金孢子菌XN4XX蛙粪霉属XN200孢子丝菌属XN7TP早熟小孢子菌XN3EH新型隐球菌XN6Q9棒曲霉XN4DQ须毛癣菌XN2SY亲动物性皮肤真菌XN3KM冠状耳霉XN0E6茄病镰刀菌XN1FQ厚孢镰刀菌XN0LD马尔尼菲蓝状菌XN7Q9球孢子菌属XN3HT尖孢镰刀菌XN14F皮炎芽生菌XN8VH荚膜组织胞浆菌XN5UX巴西副球孢子菌XN7ZD紧密帚枝霉XN2R2铁锈色小孢子菌XN53A许兰毛癣菌XN69C隐球菌属XN3YG马发癣菌XN9KP少根根霉XN31P白念珠菌XN93N新月弯孢霉XN7TH黑附球菌XN4AQ异孢耳霉XN3NS假霉样真菌属XN0LE格特隐球菌XN6B8黄曲霉XN7KH肉色镰刀菌-木贼镰刀菌XN0TE球形马拉色菌XN55Z拟枝孢镰刀菌XN5KR单隔镰刀菌XN3CL念珠菌属XN9LU组织胞浆菌属XN4FM匐柄霉菌XN79A篮状菌属XN96H麦格尼发癣菌XN5GR鸡小孢子菌XN3AG地丝菌属XN0WC曲霉属XN8XY草本枝孢XN69S疣状毛癣菌XN1K6断发毛癣菌XN655嗜人血皮肤癣菌XN62A耳霉属XN720鼻孢子虫属XN4YW毛孢子菌属XN25K土曲霉XN08A芽生菌属XN7YN杜氏组织胞浆菌XN0X5镰刀菌属XN6NM马类小孢子菌XN9LC麦格尼明脐霉XN8BF赤非发癣菌XN135苏丹毛癣菌XN8VN帚枝霉属真菌XN7JK生色小孢子菌XN3WX矮小孢子菌XN25C糠秕马拉色菌XN3YF奥杜盎小孢子菌XN1Z2亲土性皮肤真菌XN18W西伯鼻孢子菌XN6QM根霉菌属XN2JF红色毛癣菌具有病因
1F20.0 侵袭性曲霉病
1F20.0Y其他特指部位的侵袭性曲霉病1F20.0Z未特指的侵袭性曲霉病1F20.01侵袭性大脑曲霉病1F20.02播散性曲霉病1F20.00消化道侵袭性曲霉病1F25 球孢子菌病
1F25.0肺球孢子菌病1F25.Z未特指的球孢子菌病1F25.00急性肺球孢子菌病1F25.12球孢子菌脑膜炎1F25.10播散性球孢子菌病1F25.11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1F25.1胸外球孢子菌病1F25.1Y其他特指的肺外球孢子菌病1F25.1Z未特指的胸外球孢子菌病1F25.01慢性肺球孢子菌病1F25.01非洲组织胞浆菌病真菌性肺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真菌性肺炎是由一种或多种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这些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在健康人群中,呼吸道和口腔等部位可能携带真菌而不致病。然而,在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慢性疾病患者中,这些真菌可引发严重的肺部炎症反应。
病因学特征
-
宿主因素:
- 免疫力低下是导致真菌性肺炎的关键因素之一。包括但不限于HIV/AIDS患者、接受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者、癌症化疗期间以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人。
- 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统功能衰退更容易患病;同样地,早产儿及婴幼儿因先天免疫发育不完全也属于高风险群体。
-
环境暴露:
- 某些职业(如农业工人)或居住条件较差的人群可能频繁接触含有大量真菌孢子的空气,从而增加感染几率。
- 医院获得性感染亦是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内使用机械通气设备的患者更易受到影响。
-
医源性因素:
-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破坏了正常微生物平衡,使得原本处于劣势地位的真菌得以过度生长。
- 侵入性操作如插管、导尿等也可能为真菌提供进入体内的途径。
-
基础疾病:
- 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其他影响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者更容易发生此类感染。
- 营养不良状态也会削弱机体抵抗能力,使个体更加容易受到侵害。
病理机制
-
直接侵犯:
- 真菌通过吸入方式进入下呼吸道,并定植于支气管树或肺泡腔内,引起局部组织损伤。
- 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种之一,但其他如曲霉属、隐球菌属等也可导致类似病症。
-
免疫介导损害:
- 在机体试图清除入侵者过程中,过度活跃的免疫应答反而可能导致更多肺组织受损。
- 细胞因子风暴现象在重症病例中尤为突出,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症状加剧。
-
慢性进展:
- 若未能及时有效控制感染,则可能逐渐演变为慢性形式,形成肉芽肿或空洞样病变,严重影响肺功能。
临床表现
- 非特异性症状:发热、咳嗽(初期干咳后期可有脓痰)、胸痛及呼吸困难是常见表现。
- 体征变化:听诊时可发现湿啰音或哮鸣音;严重时可见紫绀及心动过速等缺氧体征。
- 影像学特征:X线片显示双侧或多灶性浸润影,CT扫描则能更清晰地展示实变区、结节状阴影乃至空洞形成。
参考文献:《Mandell, Douglas, and Bennet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Thorax》期刊相关研究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