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部位原位癌Unspecified In situ neoplasms, except of lymphoid, haematopoietic,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r related tissues

更新时间:2025-06-19 03:47:20
编码2E6Z

关键词

索引词In situ neoplasms, except of lymphoid, haematopoietic,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r related tissues、未特指部位原位癌、未特指部位的原位癌、原位癌NOS、原位癌、原位肿瘤
缩写CIS
别名非侵袭性-癌、表皮内-癌、上皮内-肿瘤

未特指部位原位癌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活检或手术标本显示上皮全层细胞异型性(核增大、深染、核浆比失调)
      • 基底膜完整无突破(特殊染色证实,如PAS或IV型胶原染色)
      • 无间质或血管浸润证据
    • 分子病理学验证
      • 检出至少1项恶性转化标志物(如p53突变、Ki-67>30%)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临床表现
      • 特定部位症状(如宫颈接触性出血、皮肤红斑糜烂)
      • 无症状者需有高危因素(HPV感染、长期致癌物暴露)
    • 影像学特征
      • 内镜/钼靶/OCT显示局部黏膜增厚或结构紊乱(异常率≥50%)
      • 无深层组织浸润或远处转移证据
  3. 阈值标准

    • 同时满足"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病理学验证"即可确诊
    • 若仅满足组织病理学标准,需加做免疫组化(如CK5/6, p16)排除 mimics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1(体格检查:视诊/触诊) A --> B2(细胞学:Pap涂片/脱落细胞) A --> B3(基础影像:皮肤镜/超声) B1 --> C[阳性发现?] B2 --> C B3 --> C C -->|阴性| D[定期随访] C -->|阳性| E[确诊检查] E --> F1(组织活检:钳取/切除) E --> F2(高级影像:内镜/OCT/钼靶) F1 --> G[病理诊断] F2 --> G G --> H1[常规HE染色] G --> H2[免疫组化:p53/Ki-67] G --> H3[分子检测:基因测序]

  2. 判断逻辑

    • 初筛检查
      • 皮肤镜发现"灰蓝无结构区"→ 提示皮肤原位癌(特异性>85%)
      • Pap涂片HSIL→ 需阴道镜活检(阳性预测值70%)
    • 确诊检查
      • 内镜见黏膜"蛙皮样改变"→ 立即活检(敏感性90%)
      • OCT显示上皮层增厚>200μm→ 支持诊断(特异性95%)
    • 病理互补性
      • HE染色不确定时,p16弥漫强阳性支持HPV相关病变
      • Ki-67基底上层阳性提示高进展风险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组织病理学

    • 全层异型增生:确诊核心依据,需立即治疗
    • 基底膜不连续:警惕微浸润,建议扩大切除
  2. 免疫组化

    • p53强阳性:提示TP53突变(进展为浸润癌风险↑3倍)
    • Ki-67>30%:高增殖活性(需缩短随访间隔至3-6月)
  3. 分子检测

    • HPV高危型阳性:宫颈/肛周病变需联合局部治疗
    • CDKN2A(p16)缺失:提示快速进展可能(黑色素瘤原位癌)
  4. 细胞学辅助

    • ASC-H/HSIL:阳性预测值不足(≤50%),必须活检确认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路径:临床可疑→影像初筛→病理确诊(金标准)
  • 关键警示
    • 单纯细胞学阳性≠确诊(假阳性率高达40%)
    • 分子标志物阴性不能排除诊断(需结合组织学)
  • 个体化补充
    • 皮肤病变首选OCT+活检
    • 黏膜病变需内镜+多点活检

参考文献

  • WHO《肿瘤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2022)
  • AJCC癌症分期手册(第9版)
  • NCCN原位癌管理指南(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