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细菌性疾病Unspecified Other bacterial diseases

更新时间:2025-06-19 01:34:51
编码1C4Z

关键词

索引词Other bacterial diseases、未特指的细菌性疾病
缩写WTSJXBYZ
别名不明细菌性疾病、未知细菌性疾病、非特指细菌性疾病、未明确细菌性疾病

未特指的细菌性疾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体液病原学阳性
      • 感染部位组织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出致病细菌。
      • 无菌体液(血液、脑脊液、关节液)培养阳性。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典型临床表现
      • 发热(≥38℃)伴局部炎症体征(红肿热痛)或全身感染表现(心动过速、呼吸急促)。
      • 实验室证据:白细胞计数 >10×10⁹/L 且中性粒细胞比例 >70%。
    • 排除非细菌性病因
      • 病毒血清学阴性(如EBV、CMV)。
      • 自身免疫指标(ANA、RF)阴性。
  3. 支持条件(强化诊断依据)

    • 影像学证实感染灶
      • CT/MRI显示脓肿、组织浸润或积液(需符合细菌感染特征)。
    • 炎症标志物显著升高
      • CRP >50 mg/L 或 PCT >0.5 ng/mL。
    • 高危因素符合
      • 免疫功能低下(CD4⁺<200/μL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血常规+CRP] A --> C[血培养] B --> D[炎症程度评估] C --> E[病原体鉴定] D --> F[影像学定位] F --> G[胸部/腹部CT] F --> H[超声] E --> I[药敏试验] G --> J[脓肿/浸润灶] H --> K[积液/淋巴结]

  2. 判断逻辑

    • 血常规
      • 白细胞>12×10⁹/L + 中性粒细胞>80% → 强烈提示细菌感染。
      • 合并血小板降低 → 预警败血症风险。
    • 影像学
      • CT发现环形强化病灶 → 提示脓肿(需穿刺培养)。
      • 超声见游离积液 → 引导穿刺引流。
    • 培养与药敏
      • 血培养阳性 → 立即启动靶向抗生素。
      • 药敏结果 → 调整抗生素方案。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血常规

    • 白细胞 >12×10⁹/L
      • 意义:急性细菌感染进展期,需紧急抗感染治疗。
      • 处理:联合血培养+广谱抗生素。
    • 中性粒细胞 <1.5×10⁹/L
      • 意义: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感染易播散。
      • 处理:升白治疗+强化抗感染。
  2. 炎症标志物

    • CRP >100 mg/L
      • 意义:提示全身性感染或组织坏死。
      • 处理:排查深部脓肿(如肝/肺)。
    • PCT >2 ng/mL
      • 意义:高度提示革兰阴性菌败血症。
      • 处理:立即覆盖G⁻菌抗生素。
  3. 体液培养

    • 血培养阳性
      • 意义:确诊菌血症,明确病原体。
      • 处理:根据药敏选择窄谱抗生素。
    • 脓液培养阴性
      • 意义:可能为厌氧菌或抗生素预处理影响。
      • 处理:加做厌氧培养或分子检测。
  4. 特殊检查

    • CD4⁺ <200/μL
      • 意义:免疫缺陷状态,易发机会性感染。
      • 处理:需覆盖非典型病原体(如诺卡菌)。

四、诊断流程总结

  1. 初诊:发热+局部体征 → 血常规+CRP。
  2. 中危:白细胞/CRP显著升高 → 血培养+影像学定位。
  3. 高危:合并免疫抑制/PCT>2 → 广谱抗生素+多部位培养。
  4. 确诊:培养阳性 → 靶向治疗;培养阴性 → 分子检测/组织活检。

权威依据

  • 诊断框架参照IDSA《不明原因发热诊疗指南》(2023)
  • 实验室阈值基于《哈里森内科学》(第21版)感染病章节
  • 免疫缺陷管理依据WHO《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防控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