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蛙粪真菌病Basidiobolomycosis
编码1F21
关键词
索引词Basidiobolomycosis、胃肠蛙粪真菌病、蛙粪霉菌引起的皮下毛霉菌病
同义词Subcutaneous mucoromycosis due to Basidiobolus ranarum
缩写胃肠蛙粪霉菌病、胃肠蛙粪病
别名胃肠蛙粪霉菌感染、胃肠真菌性肿块
胃肠蛙粪真菌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
- 手术或活检标本中观察到特征性病理改变:化脓性肉芽肿伴"Splendore-Hoeppli现象"(嗜酸性物质包绕宽大、薄壁、罕见分隔的菌丝)。
- 特殊染色(GMS/PAS)明确显示真菌结构。
- 真菌培养阳性:
- 病变组织或穿刺液在沙氏培养基培养出Basidiobolus spp.(需28-30℃培养2-4周)。
- 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符合以下全部三项:
- 慢性腹痛(持续≥2周)伴腹部包块(影像学或触诊证实)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00/μL)
- CT显示肠壁增厚伴周围脂肪浸润(尤其回盲部)
- 符合以下全部三项: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临床表现:
- 消化道症状(腹泻/便秘交替、呕吐)
- 不明原因体重减轻(3个月内下降>5%)
- 流行病学特征:
- 热带/亚热带地区居住史
- 土壤或腐烂植物暴露史
- 血清学证据:
- 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需排除交叉反应)
- 临床表现: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内镜与活检] A --> D[实验室检测] B --> B1(腹部CT) B --> B2(超声) C --> C1(结肠镜) C --> C2(组织病理) D --> D1(真菌培养) D --> D2(血常规) D --> D3(炎症标志物)
判断逻辑详解:
-
腹部CT(首选影像学):
- 阳性标准:
- 回盲部/结肠肠壁增厚(>5mm)
- 周围脂肪"云雾状"浸润
- 淋巴结肿大(短径>1cm)
- 鉴别意义:
- 肿瘤:边界清晰肿块伴坏死
- 克罗恩病:节段性病变+瘘管形成
- 阳性标准:
-
结肠镜检查:
- 特征表现:
- 黏膜充血水肿伴溃疡(火山口样)
- 质脆结节状隆起(肉芽肿性改变)
- 活检策略:
- 至少取5块深部组织(包含黏膜下层)
- 立即送检真菌培养+病理
- 特征表现:
-
超声检查:
- 异常标志:
- 肠壁"靶环征"消失(正常3层结构破坏)
- 不均匀低回声肿块伴后方声影增强
- 异常标志: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阈值 | 临床意义 |
---|---|---|
血常规 | ||
- 嗜酸性粒细胞 | >500/μL | 核心提示指标(60-80%病例),需排除寄生虫病 |
- 白细胞计数 | >11×10⁹/L | 提示活动性感染,但缺乏特异性 |
炎症标志物 | ||
- CRP | >50 mg/L | 反映组织炎症程度,>100 mg/L提示并发脓肿/穿孔 |
- ESR | >40 mm/h | 慢性炎症活动指标,监测治疗反应 |
真菌学检查 | ||
- 培养阳性 | Basidiobolus spp. | 确诊金标准(注意:需延长培养时间) |
- PCR检测 | 阳性(ITS区域) | 辅助快速诊断,但需验证特异性 |
组织病理 | ||
- Splendore现象 | 存在 | 高度特异性诊断标志(敏感性>90%) |
- 菌丝直径 | 8-20 μm | 区别于其他毛霉菌(通常>20 μm) |
四、诊断流程要点
- 高度警惕人群:
- 热带地区儿童/青少年
- 慢性腹痛+腹部包块+嗜酸粒细胞增多三联征
- 确诊阶梯:
- 第一步:CT发现回盲部病变 → 第二步:结肠镜活检 → 第三步:病理+培养验证
- 治疗监测指标: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首要)
- CRP动态变化(每周检测)
参考文献:
- Geramizadeh B, et al. Gastrointestinal basidiobolomycosis: An emerging fungal infection. Mycoses. 2015.
- ICB-11疾病分类标准(2C42.0)
- IDSA《罕见真菌病诊疗指南》20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