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ssociated vasculitis
编码4A44.A
子码范围4A44.A0 - 4A44.AZ
关键词
索引词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ssociated vasculitis
同义词ANCA -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associated vasculitis、ANCA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positive vasculitis、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血管炎、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
缩写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阳性血管炎
别名ANCA相关血管炎、ANCA血管炎、ANCA-vasculitis、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associatedvasculitis、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positivevasculitis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组以小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坏死性炎症为特征,并且与ANCA存在密切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是寡免疫复合物沉积(即缺乏显著免疫复合物沉积),主要累及与MPO-ANCA(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或PR3-ANCA(蛋白酶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的小血管系统。需注意的是,ANCA阳性并非诊断必需条件,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血清学阴性表现。
病因学特征
-
免疫介导机制:
- ANCA通过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γ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通路,导致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和呼吸爆发,释放蛋白水解酶(如MPO、PR3)和活性氧自由基。这一过程引发血管内皮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
- 补体系统(特别是替代途径)的异常激活在疾病进展中起关键作用,C5a的生成可增强中性粒细胞对ANCA的反应性。
-
遗传因素:
- HLA基因多态性(如HLA-DQ与MPO-ANCA相关,HLA-DP与PR3-ANCA相关)和蛋白酶3基因(PRTN3)变异与疾病易感性相关。
- α1-抗胰蛋白酶缺陷可能加重PR3-ANCA介导的组织损伤。
-
环境触发因素:
- 呼吸道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药物(如丙基硫氧嘧啶、肼屈嗪)、硅尘暴露被证实可诱导ANCA产生。
- 微生物超抗原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打破免疫耐受。
-
其他潜在诱因:
- 慢性鼻部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复发密切相关。
- 吸烟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增强MPO抗原修饰,促进自身抗体产生。
病理机制
-
血管损伤模式:
- 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形成持续炎症微环境。血管壁可见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伴透壁炎细胞浸润。
- 区别于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本病的血管壁IgG沉积通常缺失或微量(寡免疫复合物特征)。
-
多器官累及特点:
- 肾脏:表现为局灶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伴新月体形成
- 肺部:肺泡毛细血管炎导致弥漫性肺泡出血
- 上呼吸道:肉芽肿性炎症可致鼻中隔穿孔和鞍鼻畸形
- 周围神经:外膜血管炎引起缺血性神经病变
临床表现
-
全身症状:
- 发热(常为低热)、盗汗、进行性体重减轻(>10%体重)
- 贫血相关症状(乏力、面色苍白)及炎性肌痛
-
器官特异性症状:
- 呼吸系统:反复鼻窦炎、声门下狭窄、肺结节伴空洞形成
- 泌尿系统: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血肌酐急剧升高)
- 皮肤:可触性紫癜(下肢多见)、坏疽性脓皮病
- 神经系统:多发性单神经炎(如垂腕、垂足)
- 眼部:眼眶假瘤、视神经缺血
- 耳部:传导性耳聋(中耳肉芽肿)
参考文献:上述信息基于综合检索结果整理而成,未直接引用特定文献,但建议查阅相关专业书籍及期刊文章以获取更详尽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