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镰状细胞疾患或其他血红蛋白病Other specified Sickle cell disorders or other haemoglobinopathies
编码3A51.Y
关键词
索引词Sickle cell disorders or other haemoglobinopathies、其他特指的镰状细胞疾患或其他血红蛋白病、其他血红蛋白病、异常血红蛋白NOS [possible translation]、血红蛋白功能障碍 [possible translation]、异常血红蛋白NOS、血红蛋白功能障碍、骨髓增生异常性疾患引起的获得性血红蛋白H、HbC或β地中海贫血复合杂合子、血红蛋白C特性、杂合子Hb C携带者、血红蛋白C杂合体型、血红蛋白E特性、杂合子Hb E携带者、血红蛋白E杂合度、HbE β地中海贫血复合杂合子、Stransky-Regala型溶血性贫血、不稳定血红蛋白溶血病、不稳定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C紊乱
缩写SCD、Hb-Disorder
别名镰刀-细胞-贫血、镰状-细胞-贫血、遗传性-血红蛋白-异常、遗传性-血红蛋白-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酶缺陷或遗传病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病BB01 肺动脉高压
BB01.Z未特指的肺动脉高压BB01.3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BB01.1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BB01.2肺部疾病或低氧所致肺动脉高压BB01.0动脉性肺动脉高压BB01.4多因素所致肺动脉高压BB01.5肺源性心脏病9B71 视网膜病变
9B71.0糖尿病视网膜病9B71.0Z未特指的糖尿病视网膜病9B71.02糖尿病性黄斑水肿9B71.2放射性视网膜病变9B71.4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9B71.4Y其他特指的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9B71.4Z未特指的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9B71.5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9B71.Y其他特指的视网膜病变9B71.Z未特指的视网膜病变9B71.40黑色素瘤相关的视网膜病变9B71.1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9B71.01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9B71.00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9B71.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FB81 骨坏死
FB81.2药物性骨坏死FB81.5电离辐射引起的骨坏死FB81.4血红蛋白病引起的骨坏死FB81.6酒精性骨坏死FB81.Y其他特指的骨坏死FB81.Z未特指的骨坏死FB81.0特发性无菌性骨坏死FB81.3创伤性骨坏死FB81.1透析性骨坏死 肾小球疾病
GB41肾病综合征GB42.0白蛋白尿,A2级GB42持续性蛋白尿或白蛋白尿GB42.Y其他特指的持续性蛋白尿或白蛋白尿GB42.Z未特指的持续性蛋白尿或白蛋白尿GB40肾炎综合征GB4Y其他特指的肾小球疾病GB4Z未特指的肾小球疾病GB42.1白蛋白尿,A3级其他特指的镰状细胞疾患或其他血红蛋白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其他特指的镰状细胞疾患或其他血红蛋白病(ICD-11编码:3A51.Y)是一组由不同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血液疾病。该类疾病涵盖血红蛋白结构异常或合成障碍相关的多种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血红蛋白C特性(杂合子Hb C携带者)、血红蛋白E特性(杂合子Hb E携带者)、HbC/β地中海贫血复合杂合子、HbE/β地中海贫血复合杂合子等。其共同特征是血红蛋白分子异常,导致红细胞形态或功能改变,进而引发相应的临床表现。
病因学特征
-
基因突变机制:
- 疾病源于血红蛋白基因的特定点突变。例如,血红蛋白C(HbC)由β珠蛋白基因第6位密码子突变(谷氨酸→赖氨酸)引起;血红蛋白E(HbE)则由β珠蛋白基因第26位密码子突变(谷氨酸→赖氨酸)导致。
- 复合杂合子状态(如HbC合并β地中海贫血)涉及两个不同基因位点的突变,可引发叠加的病理效应。
-
遗传模式:
- 遵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临床表型通常需两个等位基因均发生突变(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单一突变基因携带者(杂合子)一般无显著症状,但部分类型(如HbE特性)可能在感染或妊娠等应激状态下出现轻度贫血。
-
影响因素:
- 环境因素:缺氧(如高海拔)、脱水或低温可诱发红细胞形态异常。
- 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触发溶血加重或血管阻塞危象。
- 代谢异常:酸中毒或氧化应激可加剧血红蛋白不稳定性和红细胞破坏。
病理机制
-
红细胞僵化与血管阻塞:
- 异常血红蛋白(如HbC)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结晶,或异常聚合(如HbS),导致红细胞膜僵硬变形。僵化的红细胞难以通过微循环,引起局部缺血、组织损伤及疼痛危象。
-
慢性溶血与贫血:
- 异常红细胞的机械脆性增加,易被脾脏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过早破坏,导致慢性溶血性贫血。游离血红蛋白释放可引发胆红素升高和铁过载。
-
继发性器官损伤:
- 反复血管阻塞和慢性溶血可激活内皮细胞及炎症通路,促进血栓形成、氧化应激及多器官进行性损伤(如肾脏髓质梗死、肺动脉高压等)。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慢性贫血:疲乏、苍白、运动耐量下降为常见表现,严重程度因具体类型而异(如HbE/β地中海贫血可呈重度贫血,而单纯HbC特性可能无症状)。
- 急性危象:血管阻塞性疼痛危象多见于合并镰状血红蛋白(如HbSC病),典型表现为突发性躯干或四肢剧痛。
- 器官并发症:长期病程可累及脾脏(梗死或纤维化)、骨骼(骨髓增生)、眼部(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等渗尿、蛋白尿)。
- 生长发育异常:儿童重型病例可能出现骨骼畸形、青春期延迟等。
- 其他表现:黄疸、胆结石、下肢溃疡等与慢性溶血相关。
参考文献:以上信息基于现有医学文献综合整理而成。对于详细的诊断标准及实验室检测方法,请参阅《威廉姆斯血液学》等相关专业书籍或权威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