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过口腔里突然冒出黑色血疱的情况,这种叫“创伤性血疱”的问题,大多是口腔黏膜受了物理或化学刺激引发的。搞清楚原因、用对方法处理,能避免更麻烦的并发症。
为什么会起黑色血疱?常见原因有3种
口腔里的血疱,主要和三类刺激有关:
- 烫出来的:吃太烫的东西(比如刚出锅的热菜、滚烫的奶茶),温度超过60℃就可能烫伤黏膜;
- 磨/划出来的:吃带尖锐残渣的食物(比如坚果壳、鱼刺)、牙齿有锋利的边角,或者假牙摩擦,都可能划破黏膜;
- 腐蚀出来的:喝高浓度酒、吃很酸的东西,或者刺激性很强的调料,会破坏黏膜的保护层。
这些因素冲破黏膜的防御后,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血液里的血红蛋白氧化后,就变成了黑紫色的血疱——其实这是身体在启动自我修复的信号。
血疱会自己好吗?一般要多久?
血疱的自然吸收有三个阶段:
- 急性期(前3天):血小板会聚集形成凝血块,慢慢搭起修复的“架子”;
- 吸收期(3-7天):身体里的“清洁细胞”(巨噬细胞)会分解血红蛋白,把里面的铁再利用起来;
- 愈合期(7-10天):黏膜底层的细胞会慢慢迁移覆盖创面,每天大概长0.3-0.5毫米。
这期间一定要记住“三不要”:别挑破血疱、别总蹭它、别硬撕已经形成的假膜——乱处理容易引发感染,反而好得更慢。
怎么护理能好得快?
想帮血疱快点愈合,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 物理降温:刚起疱的前3天,用冰袋或凉毛巾间歇性冷敷(每次15分钟,间隔2小时);别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保持局部温度稳定;
- 局部保护:对蜂蜜不过敏的话,可涂医用级蜂蜜在创面上;凉的米汤或藕粉糊,能在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
- 吃对食物: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比如小米粥、蒸蛋羹);别吃酸的辣的、硬的糙的、太烫的东西;多吃含维生素B(比如全麦面包、瘦肉)和蛋白质(比如鸡蛋、牛奶)的食物,帮着修复组织。
什么时候得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别拖着,赶紧就诊:
- 血疱直径超过2厘米还在变大;
- 有黄绿色的脓或灰白色的假膜;
- 原来的钝痛变成一跳一跳的剧痛;
- 发烧(体温超过38.3℃)或下巴、脖子的淋巴结肿大;
- 同一个地方一年冒3次以上血疱。
这些表现可能是感染扩散、凝血有问题,或是有其他全身病,需要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必要时做局部检查明确原因。
平时怎么预防?
做好这几点,能减少血疱上门:
- 吃饭别分心,每口嚼20下以上,避免咬到或蹭到黏膜;
- 定期看牙医,有锋利的牙尖赶紧磨平;
- 戴牙套或假牙的话,用硅胶保护套包一下边缘,减少摩擦;
- 每周自己检查口腔黏膜,看看有没有破损。
要注意的是,糖尿病人、凝血功能障碍者或免疫力低的人,出现血疱后要更早就医。所有护理方法都代替不了专业检查——如果10天了还没好,一定要去看口腔黏膜专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