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是咱们最常遇到的口腔问题,本质特简单——牙菌斑里的细菌分解食物产生酸,慢慢“腐蚀”牙齿。你知道吗?单颗蛀牙里能查到300多种细菌一起“搞破坏”!今天就从蛀牙的发展过程、补牙材料怎么选、根管治疗的新方法,到日常怎么护牙、怎么提前预防,给大家讲明白。
蛀牙发展三阶段:牙齿一步步“烂”的过程
蛀牙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分三步慢慢发展的:
第一阶段:釉质脱矿期 刚开始牙面会出现白白的“小斑点”(叫白垩斑),这是牙釉质被酸“泡软”了。这时候赶紧做专业涂氟,约78%的早期小损伤能重新“变硬”;平时正确用含氟牙膏,牙釉质的抗酸能力能提升40%——这步干预对了,牙齿能“救回来”。
第二阶段:牙本质受损期 如果没管,龋洞会突破牙釉质,碰到冷热水、酸甜食物会短暂敏感。这时候用“显微去腐”技术,能精准清掉坏组织,尽量保留好的牙齿,不用磨太多牙。
第三阶段:牙髓受累期 要是开始剧烈疼,说明细菌伤到牙髓(牙神经)了。现在用生物陶瓷材料做根管治疗,再配合3D打印牙冠,能尽量保住这颗牙——但一定要趁牙髓炎症还能逆转的时候治,晚了牙神经坏死,就只能“杀神经”了。
补牙材料怎么选?看特性挑适合的
现在补牙材料越来越先进,主要看“结实度”和“和牙齿的相容性”,给大家列几种常用的:
纳米复合树脂 加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特别耐磨,补前牙的话5年保持完好的概率有91%——但别用在后牙,后牙咬合力大,容易裂。
生物活性玻璃 能慢慢释放钙和磷,帮牙本质“再生”,适合补乳牙或恒牙的浅龋,和牙齿的相容性高达99%,对孩子或浅龋很友好。
陶瓷嵌体 用CAD/CAM技术做的薄修复体,才0.5mm厚就能承受800N的咬合力(差不多80公斤的力),边缘缝隙比20微米还小(头发丝的1/5都不到),贴得特别紧,适合需要高强度的牙齿。
根管治疗不是“杀神经”那么简单,现在技术更先进了
如果牙髓(牙神经)已经不可逆损伤,就得做根管治疗,现在技术优化了很多:
- 显微根管治疗 用40倍放大设备盯着,再加上超声工具,能把根管里的脏东西、细菌清得干干净净,连侧支根管(根管旁边的小分支)都不放过,减少复发。
- 热牙胶充填技术 把牙胶加热软化,填满整个根管,再用生物陶瓷封闭剂封好,能有效防止细菌“渗回去”,封闭得更严实。
- 即刻修复方案 现在可以用树脂把“核”(支撑部分)和“冠”(外面的牙套)做在一起,治疗完马上就能用这颗牙嚼东西,减少治疗后的麻烦。
家庭护理是关键:日常怎么做能防蛀牙?
防蛀牙的核心在“日常”,做好这几点,能挡住大部分细菌:
饮食要“分类吃” ①酸性食物(pH<5.5):比如碳酸饮料、柑橘类水果,别喝太多,喝完赶紧漱口;②黏着性食物:软糖、糯米糕这类,容易粘在牙上,吃完一定要刷牙;③抗龋食物:奶酪、坚果、菌菇,能帮牙齿“加固”;④护牙饮品:含氟的茶、无糖酸奶,对牙齿好。
清洁要“用对招” 刷牙用「改良巴氏刷牙法」,一次刷8-10颗牙,每个牙面刷30秒;牙线清小于0.6mm的牙缝(比如门牙之间),牙缝大的用「间隙刷」;晚上刷完牙,用含氟漱口水含1分钟,在牙面形成“保护罩”,防止细菌半夜“搞事”。
自己在家能“自检” 教大家几个简单方法:①看:牙面有没有白白的斑点、发黑的色素;②测:用冷水漱嘴,10秒内特别敏感,可能有问题;③拉:用牙线拉过牙缝,如果卡住或疼,可能有邻面龋;④咬:咬硬东西时,有没有特定牙齿酸软——有这些情况,赶紧找牙医。
预防性干预:早做这些,少得蛀牙
除了日常护牙,还要“主动出击”,早做这些能少得蛀牙:
- 窝沟封闭 孩子6-12岁时,给后牙的“窝沟”(牙齿表面的深沟,特别容易藏食物)做封闭,用第三代光固化材料,能保留89%,做了之后蛀牙率能降76%,是孩子防蛀牙的“神器”。
- 定期涂氟+拍片 每6个月去牙医那涂一次氟,配合每年拍一次「全景牙片」,能发现90%的“隐匿蛀牙”(比如藏在牙缝里、牙龈下的蛀牙,自己看不到的)。
- 其他小技巧 含木糖醇的产品(比如口香糖)能调节口腔酸碱,吃完饭后嚼2片,嚼5分钟就行;牙本质敏感的人(吃冷的酸的就疼),用含钾离子的牙膏,坚持8周,敏感能减轻58%——但这些方法都要先让牙医评估,适合自己再用。
其实蛀牙的防控逻辑特别简单——“早”字当头!日常做好饮食和清洁,定期找牙医检查,能挡住大部分蛀牙;就算有问题,早期涂氟、补牙就能解决,不用等到疼得要命再治。不管是窝沟封闭、涂氟还是根管治疗,都要听专业医生的建议,毕竟每个人的牙齿情况都不一样。好好护牙,才能吃嘛嘛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