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总泛酸,不是刚吃了酸橘子,可能是口腔里的“酸碱天平”歪了——要么是细菌“产酸太多”,要么是唾液“中和不了酸”。今天就跟大家唠唠口酸的原因、要警惕的病,还有怎么把口腔调回“舒服状态”。
其实口腔里本来就有细菌,但要是你爱啃零食、频繁吃东西,牙面上会结一层“细菌膜”(叫牙菌斑)。这些细菌把碳水化合物(比如面包、奶茶里的糖)分解成乳酸、乙酸,要是唾液里的“中和因子”(比如碳酸氢盐)不够用,酸就会“堆积”,嘴里就像含了口没化的酸糖,泛着酸味儿。
一、牙龈炎:牙龈红了,酸就来
牙菌斑堆在牙龈边,像给牙龈裹了层“脏膜”,牙龈会发炎红肿——这就是牙龈炎。这时候龈下的变形链球菌变多,会让牙龈沟里的液体变酸,红肿的牙龈又挡住了唾液中和酸的路,结果酸越积越多,嘴里就又酸又胀,碰一下牙龈还出血。
二、龋齿:龋洞是“藏酸的窝”
有龋洞的牙齿,里面没氧气,正好让产酸菌“繁殖”——每平方毫米能藏好多细菌。这些细菌分解残留的食物,产生的酸能把局部pH值降到5.5以下,这可是能“腐蚀”牙齿的临界值!所以有龋齿的人,一嚼东西就酸,就是因为龋洞里的酸在“刺激”牙神经。
三、牙周炎:牙周袋里的“酸仓库”
牙周炎加重时,牙龈萎缩会形成“牙周袋”——深到4毫米以上,就成了产酸菌的“安全屋”。这些细菌把牙龈渗出来的液体分解成硫化氢、吲哚,这些东西又酸又臭,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早上的唾液pH值常常低于6.0,难怪嘴里又酸又臭,连说话都尴尬。
四、4招调回“酸碱平衡”,摆脱口酸
- 刷对牙+用牙线:刷牙要用“水平颤动法”——牙刷毛斜45度贴在牙面,小幅度来回刷(别“横刷”,会刷伤牙龈),重点刷牙龈和牙齿交界的地方,才能刷掉牙菌斑。牙缝里的脏东西得用牙线清,圆柱形牙线比扁平的更能蹭掉邻面的菌斑,别嫌麻烦,不然牙缝里的细菌还会“产酸”。
- 漱口水选对不踩坑:抗菌漱口水能“压制”菌斑再生,不让细菌再“产酸”;益生菌漱口水是用“好细菌”(比如乳酸杆菌)挤走“坏细菌”,连续用2-4周,能明显改善口酸,也不会“杀”掉所有细菌,更温和。
- 吃对东西减酸:少喝酸性饮料(可乐、果醋、酸梅汤),别频繁吃甜的酸的零食(话梅、巧克力、蛋糕)——这些都会让口腔“变酸”。吃完东西嚼含木糖醇的口香糖,能促进唾液分泌,像“天然漱口水”一样把酸冲掉,还能防蛀牙。
- 定期查口腔,防微杜渐:每年去口腔科做1次牙周检查,医生用牙周探针测牙周袋深度,还能用数字化口内扫描看牙石在哪,及时洗牙清理。要是发现牙龈出血、牙周袋变深,赶紧治,别等变成严重牙周炎再治,那时候不仅酸,牙齿都可能松。
五、口酸超过2周?警惕这3种情况!
要是嘴里一直发酸超过2周,得留心:① 早上起来酸,还牙龈出血——可能是牙周炎早期,得赶紧查牙周;② 嚼东西时酸得更厉害——要去补龋齿,不然龋洞会越来越大;③ 酸里带股“腐臭味”——得看看牙髓有没有炎症(比如牙髓炎),别拖着变成根尖周炎。建议定期测唾液pH值,健康范围是6.5-7.5,低于6.5说明口腔太酸了,得调整。
总的来说,口酸是口腔在“报警”——要么是细菌太多,要么是牙齿、牙周有问题,要么是唾液不够用。想要摆脱口酸,关键是做好“日常护理+定期检查”:认真刷牙用牙线,少喝酸的甜的,每年查一次口腔。把口腔的“酸碱天平”调回来,嘴里清清爽爽,吃饭香,说话也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