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是血管疾病里最危急的急症之一,其中Ⅰ型(按DeBakey分型)风险最高,发病原因是主动脉中层的弹力纤维病变,引发内膜撕裂。若血压持续升高,血液会从撕裂的内膜口钻进血管壁中层,形成“真假两个血管腔”的结构。它进展速度极快:初始破口大多在升主动脉,随着血流冲击,可能向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甚至重要分支血管蔓延。未经治疗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48小时内的死亡率每小时递增1%—2%,极其凶险。首发症状最典型的是突发前胸或背部剧烈撕裂样疼痛,70%患者的疼痛在发病10分钟内达到峰值。还可能伴随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0%—50%患者会出现)、心包填塞(10%—15%),以及冠状动脉受累导致的心肌缺血(7%—19%)。急诊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准确率超过90%。治疗需按分型施治:Stanford A型(对应DeBakeyⅠ、Ⅱ型)需进行体外循环下的升主动脉置换术,手术死亡率约15%—30%;若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需同期行瓣膜成形或置换。术后需严格控制血压(目标值<120/80mmHg),并定期复查主动脉影像学。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行走的“里程焦虑”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下肢血管狭窄,呈渐进性发展,临床采用Rutherford分级分为6期:0期无症状,1期轻度间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就腿酸胀痛,得歇会儿才能继续),2期中度跛行,3期静息痛(不走路也疼),4期皮肤或组织缺损,5—6期坏疽。当病变进展至3期(静息痛),踝肱指数(ABI,即下肢血压与上肢血压的比值)通常低于0.4,组织缺氧引发的疼痛在夜间会明显加重。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是股浅动脉近端,约占60%。典型表现为“三P”征象:疼痛(Pain)、皮肤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诊断时,运动平板试验可量化跛行距离,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膝下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达95%。治疗遵循分级原则:Fontaine II期以内(未出现静息痛),采用运动康复(每周3次以上跑步机训练)联合抗血小板治疗;III期(静息痛)开始需使用前列腺素类扩血管药物;IV期以上(组织缺损或坏疽)需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或旁路手术。最新指南强调,踝泵功能评估对预后判断很重要,若踝部收缩压<50mmHg,提示截肢风险显著升高。
深静脉血栓:潜伏在血管里的“鱼雷”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具有动态演变特征,自然病程分为三个阶段:0—5天为血栓形成期,6—30天为机化期,超过30天为后遗症期。危险因素遵循Virchow三角理论,包括血液高凝状态(如肿瘤、口服避孕药)、血流淤滞(长期卧床)及血管内皮损伤(手术、外伤)。诊断采用两步法:先通过Wells评分评估临床可能性,再检测D-二聚体(<500μg/L可排除);确诊依赖下肢静脉超声,其中加压超声的敏感度达95%。治疗需综合评估血栓位置与风险:近端DVT(股总静脉及以上)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若症状严重或存在抗凝禁忌,可考虑导管接触性溶栓(CDT)。预防体系包含三级措施:一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如术后患者),采用机械预防(间歇充气加压)联合药物预防;二级预防强调抗凝治疗持续3—6个月;三级预防重点监测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下腔静脉滤器仅推荐用于抗凝禁忌或反复肺栓塞的特定病例。
血管健康防护网:三招筑起安全堤坝
- 血压精准管理:建立动态监测体系,结合诊室测量与家庭自测。治疗目标需分层:一般人群<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130/80mmHg。注意管理晨峰血压(清晨起床后的血压高峰),避免血压波动超过30/15mmHg。
- 代谢综合征干预:实施“ABCDE”方案:A(抗血小板)——如阿司匹林;B(血压控制)——达标管理;C(胆固醇控制)——LDL-C<1.8mmol/L;D(糖尿病管理)——HbA1c(糖化血红蛋白)<7%;E(教育与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
- 血栓预防体系:通过Caprini评分评估风险,高危人群(评分≥5分)需联合药物与机械预防。日常防护建议:每小时做5分钟踝泵运动(活动脚踝),长途旅行可使用预防剂量低分子肝素,定期检测凝血功能(INR监测频率依药物调整)。
急诊预警需关注“5P”信号:突发胸背痛(Pain)、肢体苍白(Pallor)、脉搏消失(Pulselessness)、感觉异常(Paresthesia)、运动障碍(Paralysis)。出现任一症状,需在“黄金1小时”内完成影像学评估。筛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IMT,即内膜中层厚度)和下肢动脉ABI检测,结合高敏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综合评估血管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