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咳嗽、有痰是主要症状,不同的咳嗽特点还能反映病情类型。比如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中,85%-95%会出现刺激性干咳,感觉喉咙刺痒,一痒就忍不住咳;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早上起来咳嗽有痰,每天能咳出不少黏液痰。如果白天每小时咳嗽超过12次,或者晚上因为咳嗽醒过来超过2次,可能需要去查肺功能。
支气管炎康复的五个信号
- 咳嗽变轻变“有痰”:原来的干咳慢慢变成有痰的咳嗽,而且咳嗽的频率和力度明显减轻(比如强度下降超过40%)。研究发现,咳嗽好转的程度和肺功能改善是同步的。
- 痰液变清不黏了:原来的黄绿痰慢慢变成白色或透明痰,也没那么黏了(比如黏稠度下降2个等级)。抽血查炎症指标(比如CRP)会降到10mg/L以下。
- 呼吸变平稳:安静时呼吸次数稳定在每分钟12-20次,血氧饱和度一直保持在95%以上。肺功能检查中的FEV1/FVC比值(反映肺通气功能的指标)能回到70%以上。
- 全身舒服了:食欲回到生病前的样子,每天吃的量够(男性每天大概2500大卡,女性2000大卡),睡觉也香了,睡眠效率能到85%以上。
- 晚上不咳了:晚上不会因为咳嗽醒过来,监测也没有缺氧的情况。呼吸肌的力量也恢复了(比如最大吸气压回到预测值的80%以上)。
康复期要做好这3件事
- 记好症状日记:用统一的表格每天定时记录,比如咳嗽的次数(回想24小时内的情况)、痰的样子(颜色、黏不黏)、有没有喘不上气(用改良版mMRC量表评估)。
- 慢慢练呼吸和运动:先做腹式呼吸训练,每天3次,每次5分钟;等肺功能指标(比如FEV1)恢复到预测值的60%以上,再慢慢加有氧运动,比如每天快走40分钟。
- 调整家里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好(PM2.5低于35μg/m³),湿度在40%-60%(用湿度计测),温度控制在20-24℃(用空调调)。
要注意这些危险信号:如果发烧超过38.5℃持续3天以上,或者咳血(一天超过50ml),或者喘得更厉害了(mMRC评分≥3分),得马上做胸部影像和动脉血气检查。康复期的患者要定期查肺功能,急性期过后4周做第一次基线评估,之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
总之,支气管炎的康复需要关注咳嗽、痰液、呼吸、全身状态和夜间症状的变化,做好日常监测、呼吸训练和环境调整。出现危险信号要及时就医,定期复查肺功能,这样才能慢慢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