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一吹,不少人的脂肪肝就悄悄“冒头”了。有数据显示,冬季脂肪肝的检出率明显比夏季高,这和秋冬季节代谢变慢、饮食习惯变化脱不开关系——大家秋冬爱吃火锅、烧烤这类高脂肪食物,再加上动得少,热量消耗不掉,正好给脂肪肝“造了温床”。
为什么脂肪肝偏爱秋冬?
为啥秋冬脂肪肝更容易找上门?主要和两个变化有关:一是代谢变慢——当气温降到15℃以下,人体基础代谢率会下降10%~15%,每天消耗的热量比夏天少了。如果这时候没调整饮食,多余热量就会变成脂肪存到肝脏里。有研究发现,连续4周每天多吃300大卡(大概1个汉堡的热量),肝脏脂肪含量会平均增加18%。二是动得更少——秋冬户外时间比夏天少30%,运动量不够让脂肪代谢更慢。再加上很多人觉得“秋冬要进补”,吃太多红肉、动物内脏这类高饱和脂肪的食物,不仅加重嘌呤代谢负担,还会促进肝脏合成脂肪。热量“进来的多、出去的少”,超过肝脏处理能力,脂肪就堆在肝里了。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特征
脂肪肝早期几乎没什么特别症状,80%的人都是“没感觉”的。等到肝细胞里脂肪超过30%,可能会出现这些表现:1. 吃完饭后肚子胀——肝脏变大压迫旁边的胃,导致胃里食物排空慢;2. 右上腹隐隐作痛——肝脏外面的包膜被拉伸,刺激神经引起的;3. 总觉得累——肝脏里负责产能量的“线粒体小工厂”功能不好,身体得不到足够能量;4. 不想吃饭——肝功能受损,消化酶分泌少了,没胃口。如果发展到中重度,有些人会出现肝掌(手掌小鱼际发红)、蜘蛛痣(皮肤上像蜘蛛一样的红血丝),抽血会发现转氨酶升高,这时候要警惕肝纤维化(肝脏变硬)的风险。
脂肪肝的影像学评估体系
脂肪肝的影像学检查怎么看? 1. 超声:最常用的筛查方法,通过声波反射看肝脏脂肪多少。轻度脂肪肝会出现“近场回声增强”(屏幕前半部分图像更亮),中度会有声波衰减(后半部分图像变弱),重度就是结构模糊。现在有定量超声,测脂肪含量的误差能控制在5%以内。2. CT扫描:通过测肝脏密度值判断。正常肝脏密度是40~70HU,脂肪多了密度就下降——轻度25~40HU,中度10~25HU,重度低于10HU。还有个特征是肝内血管看起来更清楚。3. 磁共振弹性成像(MRE):更精准的方法,不仅能测肝脏脂肪分数,还能查有没有肝纤维化。测脂肪的误差只有3%,对早期肝病筛查很有用。
综合干预方案
怎么才能改善脂肪肝?试试这4招 1. 控制体重:有研究证明,6个月内减5%~7%的体重(比如100斤的人减5~7斤),78%的脂肪肝患者肝脏组织能变好。建议慢慢减:第一个月先减当前体重的5%,之后每个月减1~2%,别急于求成。2. 调整饮食:记住“三多三少”——多吃膳食纤维(每天至少25g,比如全谷物、蔬菜)、优质蛋白(占总热量15%~20%,比如鱼、鸡蛋、低脂奶)、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每天2~4g,比如深海鱼、亚麻籽);少吃添加糖(奶茶、蛋糕里的糖,不超过总热量10%)、酒精(男性每天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大概1杯啤酒或半两白酒)、反式脂肪酸(油炸食品、人造奶油,不超过总热量1%)。3. 运动:推荐“135”方案——每天至少1次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都行),每次30分钟(心率保持在“170-年龄”,比如30岁就是140次/分钟左右),每周5次。还有研究发现,间歇性高强度训练(比如快跑1分钟、慢走2分钟交替)比普通有氧运动改善脂肪肝的效果更好。4. 定期检查:建个健康档案,每6个月查一次——肝功能(包括转氨酶、GGT)、肝脏超声(必要时做弹性成像)、代谢指标(血糖、血脂、血压)。
脂肪肝是能逆转的代谢病,早期干预效果最好。一旦发现肝脏有脂肪堆积,赶紧把“饮食+运动+监测”结合起来。只要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1~2年内肝脏就能慢慢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