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的“代谢中枢”,每天要处理500多种生理任务——分解毒素、代谢脂肪、合成蛋白质,样样都离不开它。一旦得了脂肪肝,不止肝脏自己的代谢乱了,还会牵出全身的健康问题:医学上把肝脏脂肪堆积超过5%的情况定义为脂肪肝,这时候往往已经出现肝功能异常,还会大幅增加代谢综合征(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风险。
我们可以通过肝功能检查里的几个“信号兵”,看出肝脏有没有受损:γ-谷氨酰转肽酶(G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比如ALT和AST的比值不正常,通常说明肝组织有炎症;如果GGT一直居高不下,可能提示肝脏正在纤维化(也就是肝脏慢慢变硬)。更要注意的是,约6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其实是“隐匿性肝炎”——没有乏力、恶心、厌油这些明显症状,但肝细胞已经在悄悄受损,通常是体检做B超或查肝功能时才发现,很容易耽误早期干预的好时机。
脂肪肝和营养不均衡是“双向恶性循环”。比如蛋白质吃不够的话,身体没法合成足够的载脂蛋白——这可是把肝脏里的甘油三酯运出去的“运输车”,“运输车”不够,甘油三酯就堆在肝脏里,反而形成“营养不良性脂肪肝”。这类患者往往看着不胖,甚至有点瘦,但肌肉量少、肚子上的内脏脂肪多(也就是“代谢性瘦体型”),他们的肝脏损伤程度和肥胖型脂肪肝差不多。2022年全球营养监测报告显示,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的人,脂肪肝患病率高达12.8%,还容易缺维生素D、锌这些微量元素。
科学干预脂肪肝要抓住三个关键:第一是控果糖——像甜饮料、奶茶、果脯里的添加果糖,每周如果吃超过300克(大概相当于3杯500ml的甜奶茶),肝脏脂肪变性的风险会增加2.3倍,一定要少喝;第二是动起来——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心跳稍微加快,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程度),能让肝脏代谢脂肪的效率提高40%;第三是调饮食——每天蛋白质要吃够1.2克/每公斤体重(比如60公斤的人,每天要吃72克蛋白质,大概是100克瘦肉+两个鸡蛋+一杯牛奶),还要适当补充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如每周吃2次深海鱼,像三文鱼、鳕鱼)和维生素D(比如每天晒15-20分钟太阳,或吃点鸡蛋黄、深海鱼)。
管理脂肪肝还得有一套“监测组合拳”。建议每6-12个月做一次肝脏弹性检测(比如FibroScan),看看肝脏有没有纤维化;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测肌肉量,避免肌肉流失太多(肌肉少了会影响代谢);再通过“膳食回顾法”(回忆最近24小时或3天吃的所有食物),让医生评估有没有营养缺口。饮食上可以遵循“彩虹饮食法则”——每天吃5种以上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比如红色的西红柿、橙色的胡萝卜、黄色的南瓜、绿色的菠菜、紫色的蓝莓,保证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都能补到。运动的时候要注意“靶心率”——用170减去年龄,比如50岁的人,运动时心率保持在120左右,这样既能保证效果,又不会太剧烈伤身体。
特别要强调的是,脂肪肝的防治千万不能自己瞎搞,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比如消化科、肝病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转氨酶连续3个月异常、影像学检查(比如B超、CT)提示肝纤维化,或者已经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代谢综合征的情况,要马上到肝病专科就诊。其实,早期脂肪肝并不可怕,只要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少喝甜饮料、规律运动、吃够蛋白质),再定期做检查,大部分患者在6-12个月内就能看到肝脏组织学的改善,甚至完全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