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牙龈出血别慌!各阶段护牙方案全解析

健康科普 / 生活与健康2025-09-03 13:42:38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64字
孕期不同阶段牙齿护理要点,涵盖孕早期应急处理、孕中期黄金治疗期、孕晚期注意事项及产后护理建议,提供切实可行的口腔保健方案,帮助准妈妈守护口腔健康,降低妊娠风险。
孕期口腔护理妊娠牙龈炎孕期牙齿治疗产后口腔保健
孕期牙龈出血别慌!各阶段护牙方案全解析

女性从备孕到怀孕、产后,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很大变化,比如雌激素、孕激素升高,会让牙龈的毛细血管变得更敏感,容易充血、肿胀,再加上怀孕后身体负担重、饮食习惯改变(比如爱吃酸甜食物),口腔问题像牙龈出血、肿痛、龋齿等很容易找上门。不同阶段的口腔护理重点不一样,得根据身体状态调整。

孕早期:警惕牙龈问题
怀孕前三个月,激素水平上升明显,牙龈里的毛细血管会扩张、增生,导致牙龈充血、水肿。这时候如果出现牙龈出血,要警惕“妊娠期牙龈炎”——大约60%的孕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牙龈肿胀。要是牙痛,一定要及时去看牙医,记得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孕周,方便医生选择安全的处理方式。晨吐频繁的准妈妈要注意:胃酸会暂时软化牙釉质,吐完后可以用1:1000的小苏打水(清水加一点小苏打)漱口,等30分钟再刷牙,避免刚被胃酸软化的牙釉质被牙刷损伤。

孕中期:黄金治疗期
怀孕4-6个月是口腔治疗的“安全窗口”,这时候胎儿发育相对稳定,而且牙龈增生刚好到高峰期。研究发现,这个阶段处理龋齿、牙髓炎等问题,成功率比孕早期高约40%。如果长了妊娠性龈瘤(牙龈上的肿物)影响吃饭,建议及时找医生处理。这段时间最好每月做一次牙周检查,如果牙菌斑占比超过25%,就需要洗牙(洁治)。刷牙推荐用软毛电动牙刷,用“巴氏刷牙法”——刷头和牙龈呈45度角,轻轻刷。如果牙龈和牙齿之间有深一点的缝隙(牙周袋),可以用牙间刷辅助,但动作一定要轻。

孕晚期:保守处理原则
到了怀孕后期,身体血容量会增加约1500毫升,凝血功能也会有生理性变化,这时候拔牙容易出血,风险比之前高。如果遇到急性智齿冠周炎(智齿周围牙龈肿痛)这类问题,优先选保守治疗:用0.12%氯己定含漱液和温盐水交替漱口,每次含5分钟,一天4次。刷牙时建议用半卧位,避免压迫腹部。用含氟牙膏后,别马上喝水,让氟化物多停留一会儿,保护牙齿。要是牙龈肿痛影响睡觉,可以用冷敷缓解——每次敷15分钟,中间隔1小时再敷。

月子期:修复关键期
产后6周内,牙龈还在适应激素水平的变化,大约35%的妈妈会出现牙龈出血。这时候刷牙要用37℃左右的温水,选超软毛牙刷,避免刺激牙龈。如果哺乳期需要做口腔治疗,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自己在喂奶——现在大部分牙科材料对哺乳没影响,但要避开含酒精的漱口水。产后42天最好去做口腔复查,重点看看孕期没解决的问题。补牙的话优先选树脂材料,有夜磨牙习惯的妈妈,建议做个咬合垫,保护牙齿。

孕前预防:口腔健康是关键
其实,想要减少孕期和产后的口腔问题,备孕时的预防最关键。备孕期间建议完成四项口腔检查:一是牙周探诊,看看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牙周袋)有没有超过4毫米,如果有,要先做系统治疗;二是龋齿风险评估,比如用菌斑培养法检测有没有容易导致蛀牙的细菌;三是牙石检查,如果牙石指数超过3级,需要洗牙;四是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掌握“改良Stillman刷牙法”。如果之前有牙周炎病史,孕前一定要把牙周炎治好。研究证实,重度牙周炎可能增加早产的风险,提前做好牙周维护,能有效降低相关妊娠并发症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