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养补充剂层出不穷的今天,“老牌选手”鱼肝油依然常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关于它能改善夜盲症的说法,既有过去的医学智慧,也有需要澄清的时代认知误区。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一话题,看看现代营养学的真相。
维生素A是视网膜中负责暗视力的杆状细胞正常工作的关键营养,缺乏时会导致暗光下视觉障碍。这一结论源于百年前的航海研究——当时水手通过食用鳕鱼肝缓解夜间视力模糊,成为鱼肝油防治夜盲症的科学源头。但现代营养学早已发现,单一营养素干预的局限性远超过去的认知。
现在人们的饮食结构早已与百年前大不相同。超市里强化维生素A的乳制品随处可见,胡萝卜、菠菜、动物肝脏等天然食物的维生素A供应量是百年前的数倍。最新膳食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居民维生素A缺乏率已从本世纪初的15%降至不足5%。这意味着,单纯因维生素A不足导致的夜盲症,实际发生概率已大幅降低。
有些鱼肝油宣传的“多种维生素”更像是商业包装的产物。维生素A、D这类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具有累积性,过量摄入维生素A可能引发头痛、肝损伤,维生素D过剩则会导致高钙血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追踪研究显示,长期自行服用鱼肝油的人群中,12%出现维生素D超标现象。
现代医学发现,导致夜视能力下降的因素远不止营养缺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早期、高度近视等眼底改变,都会出现类似夜盲的症状;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遗传性眼病初期也可能表现为暗适应障碍。2022年《眼科杂志》的临床指南特别强调,成年人出现持续性夜视困难,首要任务是进行专业眼科检查,而非自行补充营养素。
面对夜盲症风险,更科学的应对策略是“食补优先,补充谨慎”。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按需转化为维生素A,且不会产生毒性,建议每天摄入半根胡萝卜或200克深色蔬菜。对于素食者、消化吸收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评估,必要时选择针对性补充剂。
还要注意的是,鱼肝油中的维生素D与钙代谢关系密切。现代人日晒时间普遍不足,但单纯补充维生素D可能打破钙磷平衡。建议定期检测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将血清浓度维持在30-50ng/mL的安全区间。与其依赖鱼肝油这种传统制剂,不如通过增加日照、科学膳食构建更全面的营养防护网。
总的来说,鱼肝油能改善夜盲症的说法虽有历史依据,但放在现代生活场景下,早已不是最优解。夜盲可能是多种眼部或全身疾病的信号,先做专业检查再针对性干预才是关键。日常通过食补获取维生素A、适当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比盲目服用鱼肝油更安全。毕竟,健康的核心从来不是依赖某一种补充剂,而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