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早检查、早预防是应对关键。下面从常用检查项目、核心预防策略和最新防护要点三方面,帮大家理清应对乙肝的重点。
1. 肝功能检测
通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酶类,以及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能评估肝脏的损伤程度。要注意,单一指标异常不能直接诊断乙肝,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 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
包含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五项(常说的“乙肝两对半”)。现在研究发现,联合检测核心抗体IgM(HBcAb-IgM)能提高急性乙肝的检出率,有助于区分急慢性感染。
3. HBV-DNA定量检测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病毒载量,反映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当前检测下限可达20 IU/mL,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慢性乙肝患者每3-6个月监测一次。
4. 肝脏影像学评估
超声弹性成像(比如FibroScan)是无创评估肝纤维化的方法,2023年研究显示其诊断明显纤维化的准确率超过90%,已逐渐替代部分肝穿刺活检。
5. 血常规检测
看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约40%慢性乙肝患者会有轻度贫血;血小板减少可能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需结合其他指标分析。
6. 凝血功能检测
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评估肝脏的合成功能。凝血功能异常说明肝脏储备能力下降,是早期预警肝衰竭的重要信号。
7. 特殊蛋白检测
前S1抗原检测能反映病毒复制状态,和HBV-DNA一起用,能更准地评估抗病毒治疗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乙肝预防三大核心策略
1. 传染源管理
-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要定期监测HBV-DNA病毒量;
- 餐饮从业者等特殊职业人群,需按规范筛查乙肝标志物;
- 家里有HBsAg阳性者,全家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2. 传播途径阻断
- 医院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
- 血液制品用核酸检测,将感染后查不出的“窗口期”缩短至7天;
- 规范消毒能使医源性感染率下降85%。
3. 疫苗免疫防护
- 新生儿需打0-1-6月基础针+18月龄加强针;
- 医护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高危人群,建议抗体滴度保持>100mIU/ml;
- 新型疫苗佐剂能将免疫应答率提升至95%以上。
最新防护要点
1. 母婴阻断方案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妊娠28周后可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配合新生儿“疫苗+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阻断成功率达99%以上。
2. 暴露后预防
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锐器扎伤后,24小时内要打乙肝免疫球蛋白+完成全程疫苗接种,保护率达95%。建议医院建立应急处理流程。
3. 特殊人群管理
糖尿病、HIV感染者等免疫力低的人,建议每1-2年查一次乙肝抗体,必要时补打加强针。
4. 日常防护认知
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研究证实共用餐具不会传播乙肝,但需保持餐具卫生。
总之,乙肝可防可查可控,通过规范检查能及时掌握肝脏状况,做好“传染源管理、阻断传播、疫苗接种”三大核心预防,再关注母婴阻断、暴露后应急等最新要点,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大家平时注意日常防护、定期体检,就能更好守护肝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