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一种会逐渐破坏牙周组织的疾病,到了晚期,牙周支持组织的损伤往往没法逆转。据临床数据,我国35岁以上人群里,超过40%有牙周炎,其中约15%已经发展到中晚期。了解它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应对方法,对保护口腔健康特别重要。
晚期牙周炎典型临床表现
- 牙齿松动与移位:当牙槽骨吸收超过牙根长度的1/2时,牙齿会出现中等以上松动(Ⅱ度以上),比如前牙会像扇子一样散开,后牙(磨牙)容易塞食物。拍X光片能看到牙周膜间隙变宽,原本致密的骨硬板不见了。
- 牙周袋形成与溢脓:牙周袋深度超过6毫米,医生用探针检查时会有脓液流出来。牙周袋里的菌斑生物膜一直刺激牙龈,炎症会反复发作,还容易引发急性牙周脓肿。
- 牙龈退缩与根面暴露:牙龈附着的部分流失后,牙根会露出来,碰到冷热会酸(牙本质敏感)。医生检查时能看到牙釉质和牙骨质交界的地方暴露,得牙根龋的风险比普通人高3倍。
- 继发性咬合创伤:牙周支持力不均衡,牙齿会有异常松动,咬合面会磨出小平面。X光片能看到牙周膜变宽,还有垂直方向的骨吸收。
- 逆行性牙髓炎:深牙周袋里的炎症会通过牙根尖的孔蔓延到牙髓,出现没法恢复的牙髓炎症状,比如测温度时会有剧烈放射痛,得和三叉神经痛区分开。
系统性健康影响评估 研究已经证实,牙周炎和全身疾病是互相影响的。牙周袋里的革兰氏阴性菌及其代谢产物会进入血液,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如果同时有牙周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平均会升高0.7%-0.8%;孕期如果牙周炎发作,早产或低体重儿的概率会更高。所以,维护牙周健康得纳入全身健康管理里。
三级预防体系构建
- 初级预防:用改良Bass刷牙法,每天刷2次,每次2分钟。牙缝隙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机械清除牙龈上方的菌斑。每6-12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高危人群建议每3个月复查。
- 二级预防:发现牙龈炎就得及时干预,通过洗牙(龈上洁治)和深层刮治(龈下刮治)清除牙石和菌斑。局部用氯己定含漱液控制炎症,必要时用激光辅助治疗促进组织修复。
- 三级预防:晚期病例得做牙周手术(比如引导组织再生术、膜龈手术)控制病情进展。牙齿松动的可以用夹板固定,太松的牙得拔掉后再修复。
治疗误区与科学认知 临床发现,60%的患者都有“牙齿松了才就诊”的误区。其实,牙龈出血、口臭这些早期信号出现时,牙周破坏还处于可逆阶段。最新研究显示,牙周基础治疗配合局部缓释抗菌药物,能让牙周袋深度减少1.5-2毫米。对于重度牙周炎,多学科联合治疗(包括正畸、修复、种植)能有效恢复咀嚼功能。
现在牙周治疗有标准流程:先做1-3个月的基础治疗,接着4-6个月内做必要的手术,之后终身都要进入维护期。维护期每3-6个月得再评估牙周情况,测探诊深度、出血指数等指标。患者自己得学会观察,要是发现牙龈红肿、出血变多等异常,要及时复诊。


